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中國從疫情中強勁反彈,但增長勢頭正在減弱

發表時間:

中國已從疫情中強勁反彈,但增長勢頭正在減弱,同時仍然過度依賴於投資和出口的拉動作用。這影響了中國經濟轉向其長期尋求的平衡、包容、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增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專家李昌鏞 ,海格 • 伯傑爾,陳文婕 撰文說,要解決中國面臨的諸多挑戰並不容易,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對中國開展的年度第四條經濟評估中傳遞的關鍵信息是:向消費拉動型增長模式轉型將在短期提振增長前景,並在長期實現高質量增長。重要的是,這還將有助於中國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氣候目標。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的專家們表示, 當前較為緊迫的經濟問題包括房地產投資放緩和財政支持的快速退出。此外,傳染性更強的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導致新一輪疫情暴發,致使更多地區採取了防疫封鎖措施,這給重要的私人消費復蘇帶來了壓力。

雖然出口在疫情期間提振了增長,但這些有利因素最終將消失,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嚴峻挑戰。挑戰之一是國內生產率增長停滯。在過去十年中,中國勞動力停止擴張,生產率增長也陷於停滯。

經濟增長的阻礙還包括:傳統基建支出的效益日益下降;以及科技脫鉤,即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國際貿易量的減少。重要的是,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人員的近期研究顯示 ,貿易和跨境投資放緩勢必帶來較大的經濟成本,且會波及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的“碳中和”目標則是另一個需要應對的挑戰。那麼,政策制定者應怎樣做呢?中國若能更持久地拉動消費、同時支持生產率增長,則將在長期受益。向消費拉動型經濟增長轉型,也將使中國向其氣候目標更近一步。

短期來看,中國的財政政策應更加中性,將支出從基建項目轉向針對弱勢群體的收入支持措施,以此提振滯後的私人消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將為人們提供更多保障,減少預防性儲蓄,並進一步刺激未來的消費。

與此同時,中國若重新推動因疫情而停滯的經濟改革,則將促進私人企業的發展,從而提高生產率並扭轉市場活力下降的局面。這意味着要讓私人企業更多地與國有企業開展競爭,並要繼續開放國內市場。

中國經濟增長再平衡有望帶來雙重好處——其既能支持國內經濟,又能幫助世界更好避免氣候變化的最嚴重影響。

如果中國繼續依靠投資驅動經濟增長,則不僅將使投資回報率加速下降,還會使中國更難實現其氣候目標——這是因為投資(包括建築業投資)的碳密集度很高。

相反,如果中國成功實現消費拉動的經濟轉型,則將有助於實現氣候目標,因為經濟活動將轉向發展程度相對較低的服務業、遠離碳密集型行業。

誠然,實現氣候目標和促進經濟增長之間存在權衡取捨。雖然這些權衡取捨無法完全消除,但向消費拉動型增長轉型將降低中國GDP的能耗強度,從而減少中國的能源需求,緩解能源安全壓力。事實上,IMF工作人員的模擬顯示,光是再平衡本身就將在未來30年中幫助減少約15%的碳排放量。與此同時,實施氣候政策,同時開展更加綠色(其比傳統支出產出更高,且更利於經濟增長)的投資,將降低碳排放密集型需求,支持更加綠色的經濟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太部的專家們表示,總的來說,如果中國實施以經濟再平衡為中心的政策,則將確保其能夠實現可持續且更持久的高質量增長。這不僅有利於中國,還將造福世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