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當前通脹背後的五大原因

發表時間:

近期全球通脹上行出乎了許多人的預料。截至2022年中期,大多數國家的總體通脹(包括所有商品服務價格)和核心通脹(不包括食品能源價格)都顯著高於目標水平。標準經濟理論指出,特定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長期持續將使通脹失控;但通脹是否會持續下去,則需要進一步研究。其答案取決於有關衝擊在經濟中的分布情況以及央行(和財政)會做出何種響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高級經濟學家魯奇爾·阿加瓦爾和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教授邁爾斯·金博爾就通脹的持續時間 問題作出分析。他們說,當前通脹背後存在着五大原因,它們將對當下有關通脹的討論產生影響。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魯奇爾·阿加瓦爾和邁爾斯·金博爾列舉的第一個原因是供應鏈瓶頸: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兩個單獨的影響。在疫情初期,防疫封鎖措施和人員流動限制使各種供應鏈受到了嚴重擾動,造成了短期供應短缺。目前,許多擾動都有所緩解,儘管近期中國等地奧密克戎病例快速增加給部分供應鏈帶來了新的壓力。但在疫情的後來階段,各種供應鏈瓶頸隨之出現。近期一項評估(Rees和Rungcharoenkitkul,2021年)顯示,最嚴重的瓶頸對原材料、中間品和貨運運輸造成了影響。這種情況是否將持續下去?全球供應鏈狀態的一個衡量指標是海運時長——其可由美國貨運代理報關公司Flexport的“海運時效性指標”來表示。截至2022年4月底,相關指標都維持在歷史高點附近,這表明壓力至少會持續較長的一段時間。 

二是商品需求上升,服務需求下降:在初期,疫情使消費者的購買情況發生了重大轉變,商品支出急劇上升。因此,起初通脹上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耐用品(包括二手車)的通脹,相比之下服務通脹幅度不大。這種變化可能只會在疫情嚴重階段持續存在,但考慮到疫情對社會造成的影響,這種服務需求向商品需求的轉移至少在部分程度上可能持續存在下去。需求向耐用品轉變的情況在全球各地均有出現,但一些國家受到的影響可能更大(如二手車市場繁榮使美國受到了更大影響)。 

三是總體刺激措施和疫情後的復蘇:全球各國共宣布了約16.9萬億美元的抗疫財政措施,其中發達經濟體的支持力度相對更大,僅美國就推出了1.9萬億美元的財政刺激措施(“美國救援計畫法”)。一組被稱為“持續通脹派”的人士發出警告稱,大規模財政刺激結合寬鬆貨幣環境將導致通脹高企並長期持續——“持續通脹派”的稱呼來自於2021年初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 Blanchard)及其他人(Summers,2021年)發出的警告。另一組被稱為“臨時通脹派”的觀察人士則反對這一觀點,認為政府的刺激措施可能只會給通脹帶來臨時性或較為溫和的影響。當年年底,多個國家的證據支持了“持續通脹派”的觀點。家庭正在消耗其在疫情前期積累的儲蓄(包括從刺激措施和轉移支付中獲得的儲蓄),這導致總需求快速上升且經濟復蘇強於預期。強勁的總需求是否會持續下去,最終取決於央行會做出何種響應。而這仍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我們隨後將做進一步討論。 

四是勞動力供給衝擊:在疫情暴發兩年之後的今天,勞動力市場的擾動仍然存在。在多個國家,勞動參與率仍然低於疫情前水平。在發達經濟體,美國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大,勞動參與率較疫情前低約1.5%(勞動者數量下降了400萬人)。這種衝擊是否會持續下去?各方對此看法不一。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艾利克斯·多馬什(Alex Domash)和拉里·薩默斯(Larry Summers,2022年)評估了不同的勞動力市場指標,認為“即使疫情未來走勢偏樂觀,大多數的就業短缺很可能持續存在下去”,並“在未來一定時期給美國帶來巨大的通脹壓力”。 

五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能源和糧食供給受到衝擊:入侵導致能源和糧食價格上漲,推動全球通脹上行。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大宗商品的主要出口國,戰爭和制裁帶來的擾動使全球價格飆升,其中石油和天然氣尤甚。食品價格也有所上漲,小麥價格處於歷史高點——烏克蘭和俄羅斯佔全球小麥出口的30%。這些影響可能使通脹比先前預期持續更長時間。低收入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糧食和能源消費比重更大(非洲高達50%),因而很可能會受到更大影響。 

魯奇爾·阿加瓦爾和邁爾斯·金博爾表示,總體而言,儘管各國存在重要差異,但幾乎世界各地的通脹都在上行。當前的主要不確定性在於勞動力市場緊張和供應鏈瓶頸的持續時間以及央行如何應對高通脹。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