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冬奧外交抵制危機後,中國或再陷俄烏衝突難題

發表時間:

2022北京冬奧會在中國精心打造的新冠防疫泡泡中剛剛落幕,一場自二戰以來空前嚴重的危機已在歐洲大陸拉開序幕。俄羅斯在陳兵烏克蘭邊境數月之後,將威脅變成了行動,也因此在國際舞台陷入空前孤立。但2月4日冬奧會開幕之際,他在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的聯合聲明將外界一再質疑其堅固性的中俄關係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兩個與西方民主國家關係緊張的政權似乎找到了可以相互支持的可能性。普京的到來也許讓美歐領導人缺席的冬奧開幕式少了幾分落寞,但烏克蘭危機升溫是否也讓北京陷入難以自圓其說的窘境?國際輿論一致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之際,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繼續拒絕承認這是一次侵略行動。如果說2022北京冬奧會,從技術上說,仍然以其宏大鋪張的安排奪人眼目的話, 與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相比,中國面對的國際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中俄關係的最新發展凸顯這種變化。

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邀,在北京出席冬奧會開幕式,與中國習近平會晤。
2022年2月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邀,在北京出席冬奧會開幕式,與中國習近平會晤。 via REUTERS - SPUTNIK
廣告

與2008年不同,中國的公共外交已無法在國際上激發好感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顧德明(François Godement)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表示,就本屆冬奧會本身而言,習近平可以認為自己取得了成功。 但是中國欲借奧運開展的公關努力則難有成效:

顧德明 :" 08年的奧運也有蘇丹人道援助危機,中國政府當時向正在進行種族屠殺的蘇丹政府提供援助,當時還有有藏人的自焚抗議等等,就是說那屆奧運已經引發不少爭議。但區別是,如今中國政府已經完全無法在國際輿論中激發好感,人們可以觀看某項體育比賽,但對組織奧運的政府沒有任何好感。我覺得習近平如今面對的問題正是,無論它怎樣展開公共外交,怎樣開展大規模文宣,都無法改變國際輿論對中國的負面印象。"

"的確,跟進採取外交抵制的國家並不多,但也沒有很多政府官員出席,因為有新冠疫情,很多政府本也無法派官員前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抵制的重要性,但如果沒有疫情,哪些國家要員來,哪些不來,抵制的效果就會非常顯眼。"

"至於烏克蘭危機,的確,很有趣,這是普京第二次在北京主辦奧運時挑起一場重大危機。2008年是格魯吉亞危機,這一次又借烏克蘭故伎重演,引發一場自1945年以來,歐洲前所未有的軍事緊張關係。但這些是否對習近平不利呢?我覺得不會,因為習近平和普京簽署了一項前所未有的展示團結,展示戰略共識的的共同聲明。習近平甚至得以把普京帶入他自己的語境,帶入中國在印太關注的所有議題,從台灣,到譴責美英澳三國聯盟。作為交換,習近平只有限地(在一定程度上)對普京在歐洲要求的安全保證,表達了支持……是,我覺得習近平將利用普京的冒險行動,來加強他對俄羅斯的影響,在習近平眼裡,俄羅斯已經不那麼強大。目前來說,習近平不是輸家。“

中俄聯合聲明的核心是強調意識形態,維持政權

2014年,俄羅斯兼並克里米亞時,中國並未明確支持。但在這次烏克蘭危機中,中國的策略好像不再一樣。

顧德明:”的確有所轉變。尤其是與2008年普京在格魯吉亞兼並奧賽梯和阿布哈茲相比。那時,中國態度比較平淡。後來與俄羅斯以及其它中亞國家舉行上海合作組織會議時,中國也暗示不希望看到強行兼並的行為,中國一向儘可能的平衡他在東歐地區的利益,中國與烏克蘭經貿往來比較多。而且,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來自烏克蘭改裝的俄羅斯航母。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政策的確與過去不同。但中國與俄羅斯並沒有結成聯盟。我們尚不了解兩國最新簽署的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合同的具體內容,但中國明顯在利用俄羅斯的劣勢,擴大購買俄羅斯天然氣。如果歐洲因為烏克蘭危機封堵俄羅斯天然氣進口,毫無疑問,俄羅斯將進一步依賴中國。可以想象中國會將利益最大化。中國不會捨己為人,不會向俄羅斯白白讓步。在兩者間, 我認為俄羅斯在向中國全面讓步,只為能繼續他重建在歐洲可以抗衡的蘇維埃時代的帝國夢。我們可以繼續觀察這些對中國東歐政策的影響,但中國目前並未做出多少讓步。”

“的確,中俄關係目前走向會讓很多此前認為中俄戰略關係已經在蘇聯時代徹底決裂,不會重新和好的人失望。中俄正在重修舊好。兩國的聯合聲明也很明確。這項聲明開篇用一整頁的篇幅,抨擊西方的民主,聲稱民主可以有各種模式,應當由各國人民自己評估自己的政治體制是否民主。換句話說,在一個極權體制下,政府想說自己是民主,那就是民主。這項聲明非常奇特。普京居然也完全接受了這些關於民主的表述相當令人意外,因為不管怎麼說,俄羅斯還是有選舉,還是有非官方候選人參選,而在中國則沒有。無論是這份聯合聲明,還是兩國的利益趨同,核心都是強調意識形態,維持政權。”

對美國來說,台灣遠比烏克蘭重要

顧德明先生注意到,烏克蘭危機緊張之際,中國駐美大使秦剛首次在台灣問題上提及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顧德明:“的確,在台海上空最近出現一些新形式的事件,尤其是有一架中國民航客機一度飛越一個目前由台灣控制的島嶼,而不再只是解放軍戰機闖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中國在提升軍事壓力。但是,中國尤其關注的是美歐國家在何種程度上對俄羅斯的行為做出回應,關注美歐的制裁能力,尤其是美歐是否接受經濟制裁給自身帶來的損失。中國當局會據此評估對台動武將面對的風險。對台灣來說,危險應該不會馬上發生,但是,在美軍倉促撤離阿富汗之後,如果西方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做太多反應,這會讓中國覺得可以對台灣有所作為。不過,也難說美國不會繼續將注意力集中在他們的主要戰略目標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台灣遠比烏克蘭重要。如果不看居民人數多寡,只從經濟、科技、金融,甚至地區戰略意義這些角度看,對於美國來說,台灣遠比烏克蘭重要。”

俄羅斯於2月24日凌晨索性 對烏克蘭發起軍事行動;此前的布陣威脅,變成了實際的軍事行動。這種局面是否令北京當局有點為難呢?顧德明先生不這樣認為,因為在此之前,中國對俄羅斯明顯挑動烏克蘭東部兩個共和國獨立的作為保持沉默,而且嚴辭激烈地將責任推卸給北約組織和西方,為俄羅斯的立場辯護。戰事發生之際,中國甚至宣布對俄羅斯小麥進口放行,顯然是在為俄羅斯可能面對的制裁做準備。

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中國問題專家瓦萊麗-尼凱則認為,

瓦萊麗-尼凱:“這種局面從多個角度說肯定是讓中國有些尷尬。首先,中國希望親善俄羅斯,組建一個抵抗美國、抵抗西方的統一戰線,但同時,中國也更希望看到一個力量極度削弱的、沒有多少行動可能性的俄羅斯。但是,俄羅斯最近一段時期毫不猶豫地顯示力量,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今天是烏克蘭,但在此之前,在格魯吉亞,在克里米亞,也是一樣。近期還曾火速出兵哈薩克斯坦,所有這些都讓北京當局有所不安。此外當然還有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尤其是能源價格攀升。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中國當然支持莫斯科,至少是不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行動,但是中國對所有破壞它所稱的“領土主權完整”、或“分離主義”的行動都非常謹慎,因為中國政府不斷說,中國面對的一個最大威脅就是分離主義,無論是在新疆,還是在台灣。中國因此反對所有有可能破壞他眼中的“領土主權完整”的行為。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國陷入一種矛盾。儘管到目前為止,中國盡量保持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來抵抗美國。但這種局面對中國有利的一面是,這場對歐洲來說極其糟糕的危機,迫使美國重新將注意力轉移到歐洲,此前所有以中國為目標的印太戰略的承諾有可能降低水平,中國可能會認為,美國不希望同時兩線作戰,在亞洲面對中國,在歐洲面對俄羅斯引發的緊急形勢。”

中國沒有任何能力影響普京的政策

不過,儘管中國政府在呼籲有關各方克制的同時,表示將努力勸和促談,但瓦萊麗-尼凱女士也和顧德明先生一樣,不認為中國有能力在其中扮演調停人的角色:

瓦萊麗-尼凱: “我認為中國會繼續這種呼籲各方冷靜的模稜兩可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置身事外。有人提出中國也許可以充當調停人,對俄羅斯施加某種壓力,讓俄羅斯恢復“理智”。我一點也不認同這種觀點,我不認為中國有任何能力,可以對普京施加壓力。仔細觀察中俄兩國關係就可以注意到,大家普遍關注這兩個獨裁政權抗衡西方的聯盟,這也的確是這兩個國家的共同利益,但這絲毫不意味着普京有可能置身於某種中國的影響之下,或者會聽從中國的任何要求。中國可以發揮某種作用之處,可能是在發生制裁的情況下,如果中國能幫助俄羅斯繞過制裁,比如能擴大俄羅斯天然氣進口,這當然可以緩解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的衝擊,但我不確定中國會這樣做。中國可能會靜觀事態。更有可能的是中國會利用西方制裁下俄羅斯的劣勢,獲取更多利益,比如壓低俄羅斯進口石油或天然氣的價格。”

但是,在俄羅斯與西方緊張對峙的情形下,尤其是如果西方對俄羅斯採取嚴厲制裁,中國是否能始終保持這種表面的中立呢?

瓦萊麗-尼凱:“我想,中國會在危機初期保持一種觀望態度,超脫事外,也不公開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動,但中國企業有可能會遭受經濟損失,因為倘若這些企業繼續與俄羅斯做生意,制裁措施就可能影響到他們。但是,中國即使想避免與西方關係更加緊張,也很難想象中國會突然與俄羅斯中斷往來。中國會在一段時間內繼續這種遠觀事態的立場,這也是他唯一可以採取的立場,因為中國並不是這場危機的核心。中國可以繼續呼籲各方冷靜,但不會有什麼具體成效,去讓俄羅斯改變策略。”

“也不能排除另外一個可能性。在中國,有些人在密切關注烏克蘭危機的發展,注意到美國很快就表態說,不會出兵保護烏克蘭,北約組織在這個問題上態度也十分謹慎。一種不太可能但也不能忽視的情況是,有些人會認為中國可以藉此機會在台海有所行動,不是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那樣太危險,但是可以對一些比較靠近中國大陸、但台灣控制的島嶼採取行動,他們會想象美國可能不會做出反應。中國可以藉此證明,在這個區域的國家不能再指望美國的保護。中國境內現在有人持這種觀點。”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