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中國經濟尚有可能超越美國?訪法國學者看阻礙與優勢

發表時間:

上個世紀70年代的改革與開放給中國經濟帶來近40年的高速增長,壯大了中國國力,也助長了習近平政權的大國復興夢想。40年後,一場新冠疫情讓中國重新對世界關起大門,也讓世界更真切地意識到各自對中國的經濟依賴。但一意孤行的新冠清零措施更讓中國經濟付出了代價。如果說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曾期盼中國重新開啟國門的話,鄧小平時代一度在中國打破的意識形態禁錮似乎已捲土重來,解除疫情封控措施的中國也面對一個中美全面戰略競爭背景下,地緣政治格局重組中的世界。一些分析人士對中國是否還可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產生了疑問。目前在巴黎政治學院國際事務學院任教的經濟學者Hubert Testard此前曾多年在法國駐日本、中國、韓國等國大使館擔任經濟參贊,對亞洲經濟頗有研究。他也曾參與歐洲貿易政策的制定。他接受本台採訪,介紹了他對中國經濟形勢的觀察與分析。

國內國際形勢均有改變,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是否還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資料圖片:2021年11月29日攝於淮北一家電子元件廠。
國內國際形勢均有改變,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是否還能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資料圖片:2021年11月29日攝於淮北一家電子元件廠。 AP
廣告

中國經濟超過美國仍有可能

Hubert Testard先生(以下簡寫H.T.)認為,中國經濟兩位數增長的年代雖然已成過去,但追趕型增長仍有空間,中國仍有可能在未來15到2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他說:

H.T.: 討論發展問題的時候,不能忽略一個概念,那就是追趕性增長不可能永遠持續。總有一個時間點,經濟達到追趕極限,基本上追隨全球增長的平均值,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日本目前就是這樣的情況。

問題是這個時間點在那裡? 縱觀最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會發現,這種情況發生在財富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日本經濟在其國民生產總值規模,以購買力平價對比,大概達到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60%的時候,追趕增長停止了。韓國更低些,在40%左右。無論是日本,還是韓國,兩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都在某個時段不再高於全球平均水平。 

中國目前是什麼情況呢?中國目前國民生產總值,以購買力平價對比,相當於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就是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重要水平,但與美國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基於這樣的分析,有些經濟學者認為,中國在未來15到20年,還有很大追趕增長的空間 

第二個要考慮的要素是中國既不是韓國,也不是日本,而是一個大陸。在其內部,有像北京、像上海這樣的發達地區,但也有發展很慢的地區,這些地區還有很大的追趕空間 。比如甘肅,那裡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是北京的五分之一。 所以分析中國的時候,不能完全按照我們分析日本、韓國這種大小的國家那樣去推理。

這樣看的話,我認為中國應該還有大概15年左右的追趕增長空間。 

但中國是否會因此超過美國,這是另外一個問題,圍繞這個問題有很多爭論。我認為,這是可能的。我並不是說這會在2030年實現,而是說未來15年左右,這有可能發生。

掣肘因素:人口、城市化、消費……

法廣:但是,中國經濟成長速度放緩也是不爭的事實。Testard 先生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追趕增長有很多掣肘因素:

H.T.: 有一系列掣肘因素導致中國經濟不再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首先是人口要素,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人口形勢走到一個重要拐點,而且轉變速度非常快。這對經濟增長有很大影響。

城市化也是一個掣肘因素。城市化建設曾長期支持了中國經濟增長,但現在進入一個減速階段,更何況房地產業現在情況很糟。 中國當前房地產業蕭條,其原因與房地產業的巨額債務有關,這也反映着中國整體嚴重債務問題。就是說,一方面城市人口擴大,城市化建設潛力不再如此前那樣強勁,另一方面又有債務問題。多種因素組合,使得城市化不會是未來幾年重要的發展動力 

第三個掣肘因素是消費。中國人的消費水平仍然不足,近期雖有小幅增長,但還不夠。就是說在其它國家曾發揮重要作用的消費,難以在中國形成動力。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指出一些其它掣肘要素,比如不平等現象在中國非常嚴重,這影響着中產階級的發展,也就影響着消費水平提高。

在消除不平等方面,中國的稅收改革,說的多,做得少。

法廣:但中國經濟也有一些重要的反彈動力 

H.T.: 中國不僅從財富的角度說,還有追趕增長的空間,而且中國企業家的活力非常了不起,非常與眾不同;他們開創出新的經濟模式。這一點不僅反映在中國實體經濟中,而且也反映在數字經濟中。如今在數字領域實力超群的兩個領跑者,是美國和中國。在這個領域,中國不是在追趕,而是已經遙遙領先,有巨大的創新能力。

中國的另一個強項是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中國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發展努力水平已經相當高,已經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平均水平。就是說,企業家的活力和科研能力是中國可以繼續發展的兩大因素 。

全球產業鏈重組尚未對中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法廣:世界經濟正逐步走出疫情衝擊,邁向復蘇。但習近平任下雄心勃勃的中華復興夢也正面對國際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疫情的衝擊,中美間的戰略競爭都在推動全球產業鏈重組。Testard 先生認為,西方國家開始嘗試減少對中國依賴,但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已經大幅降低。

H.T.:其實最近十年,在國際貿易往來中,中國對外依賴性已經大幅降低。2010年代,出口在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是36%,如今則只有18%,就是說,中國對出口的依賴降低了一半。臨近的印度或印度尼西亞的出口,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佔比例都高於中國。就是說中國經濟已經實現了非常重要的轉變,越來越地集中於內部市場。這與國家的財富增長有關,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非常大,國內市場開始成為主導。 

這就使得中國對外部需求的高低起伏不再那麼敏感,並不是說中國不受國際需求影響,而是說,如果觀察中國對外貿易情況,很難說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最近幾個月似乎正在發生,但現在評判中國出口出現停頓還太早。

全球確實在重新洗牌,西方很多國家謀求分散市場,亞洲也有國家這麼想。這樣的個案很多,比如蘋果的iPhone 手機現在越來越多地轉往印度生產,在中國則越來越少。但單從宏觀經濟角度看,這種趨勢尚沒有形成重大影響。比較而言,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優勢,整體上依然很大。

您提到科技戰,中美之間的確展開了一場科技戰,這將形成阻礙。它未必阻礙中國經濟的增長,但會阻礙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追趕速度。就以半導體業為例,最先進芯片的生產都在台灣,或在美國,中國對外依賴度很高。但是,反過來看,中國的半導體工業其實運作良好,而且仍然在以相當快的速度發展 。所以,不是說中國半導體工業將停止增長,但中國政府想在2035年在多個領域成為領頭人的目標很可能受到影響,實現這個目標將會很難。 

就是說,一些國家的確是努力分散市場,希望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會涉及一些敏感技術或被歐美國家看作是有戰略意義的產品。但整體而言,在一系列常用產品生產領域,世界上還很難有國家可以取代中國。確實有些生產線轉往越南、孟加拉或東盟國家,但整體影響仍然有限。

中國仍然在世界有其特殊的地位,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因此儘管中國增長不會像過去那麼快,但還是會繼續增長,世界因此仍然有必要保留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性,可能在某些領域努力減少對中國進口產品的依賴,但出口方面則不同,所有國家都努力維持甚至擴大在中國的市場。

對經濟越來越多的控制會阻礙經濟增長

法廣:中國政府一度為避免房地產泡沫,開始收緊房企融資規定後,又在危機面前,重新放鬆政策。一度強力收緊對高科技企業,尤其是對高科技龍頭企業控制之後,又重新鼓勵這些企業繼續發展……政策措施好像時常出爾反爾。這是否也影響企業家信心呢?

H.T.:我覺得中國政府的政策不是變化無常,而是其實有一種連貫性,它表現在政府對經濟的控制慾望。這種控制慾望曾經有所收斂,但如今正明顯加強。自習近平上台十年來,中國已經不再有很多可以對政府、對中共的控制經濟的慾望形成制衡的力量。

這是個大問題。在鄧小平時代,中國在控制與開放之間找到了某種平衡,而且開放幅度相當大,既對內開放,鼓勵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對外開放,鼓勵外國投資。但如今控制變成了主旋律。比如,我們看到在所有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科技企業的領導層中也要有黨的代表,而這些科技企業是私營企業……

有一些很有意義的研究還顯示,中國的四分之三的債務來自公營企業,就是說中國大部分資金都湧向了這些公營企業,而這些企業的投資效益卻明顯不如私營企業。

我認為,中國對經濟越來越多的控制有可能阻礙經濟增長,因為它限制了經濟活力。我們只能希望,中國政府在某個時段意識到這個問題,在開放與控制之間,重新找到一種平衡。

法廣:中國一年一度的人大政協兩會即將舉行,國務院新班子將正式亮相。您是否看到哪些跡象,顯示新團隊會在控制與開放之間做出調整?

H.T.: 就目前而言,老實講,我們沒看出來。中國的防疫政策出現徹底翻轉,但這也是因為國家已經陷入危機,不僅民間怨聲載道,而且經濟危機也同時顯現。政府這才一夜間改弦更張。但是 我認為這並不改變實質,比如政府對科技企業的控制仍然越來越多,這表明政府完全沒有改變目標。我沒看出優先國營企業的政策有什麼調整。但對外,我們看到有一定程度的開放,比如在外國投資方面,這種開放尤其反映在金融領域,政府試圖比過去更多地向外國投資人開放中國金融市場。在這個領域,有一些積極的跡象,有一種想要優化環境的意向:既繼續控制,又更多地開放。但在中國國內,我還沒看到什麼明確的改變跡象。

還有一個議題,就是不平等現象。政府經常說要解決不平等問題,於是有了“共同富裕”這個口號,但是稅收改革卻並沒有什麼推進。尤其是地產稅。十年前提出的地產稅改革方案,始終沒有落實。沒有地產稅改革,就無法對地方政府的財政進行改革,也就因此始終是一種不穩定的狀態。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