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公民論壇

廖天琪:氣球危機凸顯中美博弈和對峙更加尖銳

發表時間:

美軍2月4日擊落一顆中國氣球之後,相關事件並未平息,相反,事態不斷擴大。在隨後的近十天里,美國軍方陸續擊落了出現在美國和加拿大領空的多個不明飛行物。中美雙方紛紛指控對方發放間諜氣球監測對方,爭論不休,從而令本已緊張的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短短數天內,氣球事件被吵得沸沸揚揚,事件背後反應的究竟是怎樣的問題?如何解讀中美兩國的做法?我們請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女士來談談她的看法。

美中關係
美中關係 路透社
廣告

法廣:首先請談談您對中美兩國在爆出氣球事件後的一系列表現作何感想?這件事情本身是否屬重大事件?

廖天琪:眾所周知,以氣球進行觀測氣候變化、考察自然環境,以及用來偵查軍事情報等是許多國家都採用的工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它曾經發揮了很大的偵測敵情的功能。在今天衛星技術極為發達的時代,一般使用得比較少,但是它在某些方面依然有衛星探測比不上的功能。它的造價低,並且能長時間固定在一個地點,進行掃描式的連續勘查記錄。

我們地球的上空不斷地有着這樣一些觀測氣球,這次美軍將中國在美國上空飄逸的氣球擊落,並且事先就大肆報道「間諜氣球」的動態行蹤,不但在國會的兩黨中引發辯論,也驚動了世界各國,紛紛表態。中方先是辯解這是民用的氣球,只為勘測氣候,由於風向影響,飄到美國上空。待到氣球被擊落後,美國兩黨又起爭執,共和黨責怪總統反應太慢,沒有立馬下阻擊令,同時國務卿布林肯也暫取消眼前訪華的計畫。而肇事一方的中國也開始聲色俱厲地嚴詞譴責美國,並拒絕跟美方國防部長通話。

我個人認為這本來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件,它可大可小。被侵入領空的美國,原可大方地抗議警告一番,然後息事寧人。中方也可道歉,保證以後不再重複犯錯。可惜兩個超級大國如同頑童打架,互不相讓,必要打趴對方,逼它認錯不罷休。

數十年來,中國在美國幾乎全方位地竊取情報、知識產權,中國人進入美國科技界、工商業界、甚至伸手到政界和媒體,那個2008年就實施的「千人計畫」早就落實到各個領域了。最近幾年美國朝野神經緊繃,覺得每個角落都可能有中共的間諜。這麼一個目標大的氣球,其中設備齊全,有電子裝置和傳感器、定位器,能收集通信和雷達這些情報,測出美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位置,中方卻說是民用的研究性質,只用來做氣象的探測,睜眼說瞎話,真是自毀聲譽,太過愚蠢。

當然美國也不老實,據中方宣稱,美國也曾放出高空探測氣球飄越中國領空十餘次。雖然沒有拿出證據來,但超級大國美利堅做這種事並不令人意外。總之,兩霸相爭,讓世界不得安寧,再次讓人們期待和平的願望落空。

法廣:氣球危機反應了怎樣的核心問題?

廖天琪:中美之間的貿易戰、科技戰近年來都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了,在地緣政治上和外交上亦針鋒相對,互不相讓,美國感到崛起的中國對自己的威脅,雖然北京方面一直說中國無意競爭國際老大的地位,但是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確確實實存在着,也就是現有的強國和新興的強國之間有爆發實力競爭甚至戰爭的危險。佔據國際霸主一百多年的美國有着切膚之痛,眼見自己國家許多高尖端的職位都由華人在掌控,怎不膽戰心驚?

氣球危機就把中美之間的博弈、對峙更尖銳地暴露出來,美國和中國都各自在加強結盟,拉幫結派形成自己強有力的陣營。萬潤南說:如今世界已從全球化變成「半球化」,又回到民主和威權兩個陣營的對立,冷戰氛圍早已形成,甚至部分已經轉成「熱戰」,俄烏戰爭就是最好的例子。

民主體制的運轉障礙很多,有政黨間的掣肘,有媒體的監督,政府有時候必須做出不明智的妥協性決定,以此來封住反對黨的口和逃避媒體的攻擊。不過這次氣球事件卻罕見地讓美國兩黨,在對中國防備甚至敵對的態度和政策上,保持了一致,媒體方面也多有譴責,可見美國朝野對中國的警惕和防範心理日增。

至於威權或獨裁政府那邊,運籌帷幄就方便多了,反正獨裁統治就是「一言堂」,一人或小集團掌權,由它說了算,可以不顧民意,甚至不惜人命,當斷即斷,毫不猶豫。

我們當今的世界就面臨了兩大陣營敵對的局面:一邊是美國為首以及歐洲和亞洲民主國家,另一邊是中國、俄國甚至現在伊朗也被拉過去,這實在是令人擔憂的格局。雙方的敵意增強,溝通的渠道堵塞,危機很可能因一個小小的導火線而爆發,可以說世界和平岌岌可危。

法廣:氣球事件爆出後,除英國明確表示也要對其領空監控做安全檢討之外,其他歐洲國家在氣球事件引發的危機中表現似乎較為冷淡。您如何解讀歐洲國家的立場?

廖天琪:前面說過,這種事故可大可小,英國一向唯美國馬首是瞻,也跟着表態。但是從美國川普政府到如今的拜登總統,都作了許多得罪歐洲盟友的事。繞開川普那些荒謬的退出12項國際條約和組織不提,單單看美國在阿富汗的撤退,事先不通知盟友,自己就落荒而逃的行為,實在顏面掃地,很難取得歐洲盟友的信任。

最近拜登又提出《通脹消減法》,其中包括「綠色補貼」項目,這會直接損害歐洲產業的競爭力。為此德國、法國兩國的經濟部長於一周前飛往華盛頓,去與美方的財政和貿易部的首長商討,但是並未有什麼成效。美國政府投入巨額的補貼及稅收優惠,吸引外國綠色產業如電動汽車電池、清潔能源等向美國轉移。這個做法也是沒有跟歐洲互通聲氣之下做出的「損人利己」之舉。

目前還有消息傳出,去年9月德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北溪1號及2號天然氣管道被人為爆破,作案者據說是美國和挪威合作。這是美國普里茲獎獲得者、調查記者赫許(Seymour  Hersh)報道出來的信息,被中情局堅決否認。

總之,如今歐洲國家對美國大哥的信任度日漸萎縮,反感日增。這次氣球事件他們也反應冷淡,如果美國再不更改自己這種狹隘短視的政治文化,那麼歐美之間真會漸行漸遠了。

法廣:近來,其實中國也在向歐洲國家做出友好姿態,2月15日起,中國外交高官王毅對歐洲多國展開巡訪,並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與歐洲之間不睦的癥結何在?

廖天琪:歐盟於2020年12月7日建立了全球人權制裁製度,並且於2021年3月聯合英美加拿大等國對中國進行制裁,因為北京政府在新疆地區鎮壓維吾爾人,將之拘禁在所謂的教育里。中國立即進行變本加厲的反制裁,雙方關係迅速降溫。原本歐洲各國和中國的貿易十分火熱,中歐班列國際物流暢通於中國的82個城市及歐亞之間一帶一路沿線的160個城市。中國占歐洲許多國家的貿易第一位,在歐盟里,別說希臘、匈牙利、波蘭等國非常依賴跟中國的商貿關係,連德國、法國這些國家的經濟也都離不開中國。

近幾年來,中國的強勢外交、侵略性的地緣政治、跟美國的爭鋒相對、跟威權國家俄羅斯和伊朗的抱團、對民主台灣磨刀霍霍,凡此種種,都令歐洲產生巨大的反感和危機感。自從俄國發動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之後,歐洲和所有民主世界的國家都警覺到專制政權的不可預測性。俄烏戰爭對歐洲造成的壓力山大,這不僅是人道災難,也是具體的生存和利益的威脅,單單就能源危機和戰爭難民的大量湧入和軍費開支,各國就很難支撐下去。歐洲希望中國能扮演中介,勸解俄羅斯放下身段,坐上談判桌。雖然中國佔有地利,能從戰爭中獲利,得以廉價收購俄羅斯的能源,但是它也並不希望戰爭持續下去。因此2月17-19在慕尼黑舉行的安全會議上,人們寄望中國外長王毅能發揮一點調解人的作用。

說來十分諷刺,去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召開時,俄羅斯外長也參加了,大家還在會上討論歐洲及世界和平的主題,誰知會議結束後4天,俄羅斯就發動了侵略戰爭,戰事膠着了將近一年之久,至今還沒有任何結束的徵兆。相反地,戰爭越來越血腥、殘酷、荒誕,毫無意義地葬送軍人和平民的性命。今年安全會議沒有邀請俄國參加,卻請了受害的烏克蘭總統發表視頻演說。

北京方面如果有點大國氣度和智慧,應當利用機會,順水推舟、當仁不讓,充當戰爭雙方的調解人,這樣中國能立即消除歐美國家對自己的敵意,贏得空前的聲譽,令各國刮目相看,為自己今後在國際社會鋪平道路。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