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北美來鴻

缺席印太經濟框架再令加拿大焦慮

發表時間:

去年11月中旬,印太經濟框架(IPEF)談判達成首份成果,簽署了《供應鏈彈性協議》,印太14國將在關鍵部門和關鍵商品的供應鏈上合作。被排除在外的中國立即架起擂台,當月底連續4天召開有55個國家和地區515家企業參加的首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受刺激的不僅是北京,同處印太地區的加拿大因未能加入這一框架而再次焦慮。

關於印太經濟框架 (IPEF) 報道圖片
關於印太經濟框架 (IPEF) 報道圖片 © 維基百科 照片
廣告

加拿大廣播公司指“加拿大在美國主導的新貿易倡議中被邊緣化”,由14 個貿易夥伴組成的集團達成有關供應鏈保護、降低碳排放和打擊腐敗的協議,並承諾未來有更多合作。加拿大商業委員會主席戈爾迪·海德(Goldy Hyder)對此感到遺憾,他讚揚“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通過更務實的做法,比加拿大更多地參與了國際談判,更好地服務於本國利益”。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伍鳳儀稱“如果印太經濟框架有接納新成員加入的流程,相信加拿大將成為第一個”,並表示“我們正在做這項工作”,相信“所有成員都會支持加拿大參與”。

但這並非是加拿大首次表示想要加入印太經濟框架,早在2022年10月加拿大外交部長趙美蘭就在渥太華宣布“加拿大將尋求加入印太經濟框架”,同場的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也表示支持,並稱“將在未來幾個月就加拿大的申請與其他成員磋商”。但一年多過去了,這個被白宮稱為“開放平台並公開邀請他國加入”的經濟框架並沒有接納加拿大。

戈爾迪·海德認為“把我們排除在重要的印太經濟框架之外,表明美國不希望我們參與其中,也不希望墨西哥參與,這令人不安”。加拿大《國會山時報》年底撰文《加拿大缺席印太經濟框架的教訓》,提醒加拿大“與其擔心不在美國領導的印太經濟框架內,更應擔心即將到來的北美貿易協定審查和潛在的重新談判”。戈爾迪·海德懷疑“儘管加拿大從美國的重新接觸(尤其是與中國的接觸)政策中獲益,但促進加拿大在亞洲的經濟成功,對美國來說可能沒有戰略利益”。麥克唐納·勞里埃研究所 (MLI) 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納吉 (Stephen Nagy) 早在2022年6月也撰文指“缺席印太經濟框架讓加拿大成為局外人”,“意味着加拿大沒有發言權,最終會屈從於他人制定的規則”。

加拿大是《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今年的主席國,儘管加拿大印太事務特使伊恩·麥凱稱讚它比“其他不具約束力、幾乎自願的協議”“更具吸引力”,但印太經濟框架還是令一些加拿大人着迷,因為裡面“有加拿大努力想要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包括印度尼西亞以及以保護主義出名的印度”。《印太經濟框架供應鏈彈性協議》包含的關鍵礦產對話,也可能會吃掉加拿大的午餐,因為向世界提供從化石燃料向電動和氫電池過渡的最強勁新興產品是加拿大的經濟支柱之一。但加拿大駐美國大使克爾斯滕·希爾曼 (Kirsten Hillman) 認為“加拿大是美國關鍵礦產的頂級供應鏈合作夥伴,不會失去在國際對話中的領先地位”。

《印太經濟框架》是拜登政府因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而設計的替代方案,旨在“為21世紀經濟書寫新規則”,2022年5月美國、澳大利亞、文萊、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西蘭、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和斐濟等14個佔世界GDP 40%的國家正式啟動印太經濟框架多邊談判,去年11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其主導的供應鏈、氣候轉型和反腐敗三大支柱談判已取得實質進展,只是貿易支柱“尚有未解決的問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