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美國會不會同意台灣駐美單位改名?

發表時間:

台灣和立陶宛的關係最近不斷升溫,除了致贈疫苗、設立「台灣代表處」,台灣更進一步安排要在十月間派出一個龐大的「經濟投資考察團」前往立陶宛等國拓展商機。這些事件直接觸動台北駐美代表處是否也改名為台灣的爭議,再度引起中國大陸的反彈!

台北一周
台北一周 RFI
廣告

立陶宛6月22日宣布致贈台灣兩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並在7月31日運抵台灣;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則在7月20日宣布在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個政治動作引發中國大陸強烈反彈,召回了中國駐立陶宛大使,雙方關係瞬間進入冰點!

由於立陶宛允許以「台灣」為名成立代表處,頻頻受到中國大陸外交、經濟施壓。包含美國在內等多國議員近來不斷透過致函、錄製影片等方式聲援立陶宛,美國官員向立陶宛表達支持的層級也愈來愈高。

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親自致電聲援立陶宛外長後,白宮國家安全會議發言人霍恩13日發表聲明透露,國安顧問蘇利文與立陶宛總理希莫妮特通了電話,重申美方對立陶宛的「強力支持」。

蘇利文也告訴希莫妮特,美方感謝立陶宛在支持民主與人權上採取「謹守原則」的外交政策,包含白俄羅斯。雙方電話中重申美國、立陶宛關係強韌,並談論深化兩國經濟、外交與防衛合作所做的努力。

這裡面有一個很微妙的發展。前幾天,金融時報獨家報導,拜登政府考慮讓目前的「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也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到目前為止,美國官方並沒有否認這項報導,因此美國各層級官員不斷聲援立陶宛,也就不足為奇了!

美國官員除了打電話,還有行動上的支持。國務院歐洲與歐亞事務副助卿墨菲近日率團訪問立陶宛,這個月10日也親自與立陶宛外長藍斯柏吉斯會晤。

「來而不往非禮也」,藍斯柏吉斯13日也啟程訪問華府,將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會面,就國際與區域安全挑戰,和對中關係等議題進行討論。

台灣方面也沒閑着,台灣外交部14日證實,由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率領的「經貿投資考察團」,將在十月份訪問捷克、立陶宛、斯洛伐克等三個中歐和東歐國家,考察團成員約65人。目的除了強化雙邊的經貿投資交流外,將拓展更多合作商機,並共同打造相互連結、具有韌性的民主供應鏈。

有關美國也打算跟進立陶宛,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中國大陸更是強烈反彈,15日,國台辦在記者會上指責美國說,美方既然一再表示從來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就應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以實際行動履行對中方做出的有關承諾,停止向台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

另外,國台辦也批評民進黨當局「出於台獨本性,置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和台灣民眾福祉於不顧,甘當外部勢力的棋子,不斷在國際上玩弄謀獨花招、挑釁生事,只會嚴重損害台海和平穩定,把台灣民眾推向災難」。

美國是否應該同意台灣的要求,把「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呢?美國學者有不同的看法。

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日前推文表示,更名是正當的,但當前明智的作法是先將台北改成台灣,也就是先改為「台灣經濟文化代表處」,之後再改成「台灣代表處」。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則認為,讓台灣駐美代表處更名是錯誤的,拜登政府不應接受這項要求。

他說,如果拜登政府允許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刪除經濟與文化的字樣,並加入「台灣」,似乎暗示提升這個機構的地位,使它變得更接近於大使館;這會讓一些主張採取更多措施推進美台官方關係的人,加強力道推動其他事項,例如允許台灣的總統訪問美國華府。

塞克斯表示,更名也許聽起來無關緊要,實際上卻具有重要意義,應該避免。因為這一決定將破壞美台之間非官方關係的思維,也無法促進美國利益,或有意義地強化美台關係。

拜登政府會不會跨出這一步呢?關心兩岸局勢發展的聽友不妨拭目以待!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