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台北一周

台灣派外交部與中國舌戰一中

發表時間: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印度尼西亞媒體訪問時,強力抨擊中國大陸,提到「中國從未統治過台灣」、「兩岸互不隸屬」,更提到「美國等派軍艦穿越台灣海峽是實踐航行自由,彰顯對區域和平穩定重視」等,引起中國反彈。國台辦6月29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毫不客氣地逐一回應吳釗燮的說詞,隨後引爆了兩岸在口頭上持續相互炮轟。

Chinese and Taiwanese printed flags are seen in this illustration taken, April 28, 2022.
Chinese and Taiwanese printed flags are seen in this illustration taken, April 28, 2022. REUTERS - DADO RUVIC
廣告

台灣外交部6月26日發布新聞指出,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印度尼西亞媒體訪問時,提到兩岸間的諸多矛盾與衝突,包括中國頻繁派遣軍機繞台、打壓台灣國際生存空間;並批評中國宣稱台灣海峽不是國際水域的說法充滿挑釁與威脅。

吳釗燮也提到中國對外遂行「戰狼外交」,意圖實現區域霸權的野心,所以歐美各國都提出印太戰略,更派遣軍艦穿越相關區域,實踐航行自由,彰顯對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視。

吳釗燮更提到,中國從來沒有統治過台灣,台灣擁有民選政府,發行自己的貨幣,維持現狀是台灣的一貫政策。甚至強調,為因應中國軍事威脅,台灣積極提升國防實力、發展不對稱戰力,強化全民動員能量。同時,國際上也展現對台灣前所未有的支持。

三天後,也就是6月29日,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答覆媒體詢問時響應說,吳釗燮除了販賣「兩國論」、勾結外部勢力謀獨挑釁,在法理事實上也站不住腳。

馬曉光強調,在一個國家的領土上,只能有一個代表國家行使主權的中央政府。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1949年10月1日就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在國際上的唯一合法代表。

馬曉光說,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沒有因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台灣的主權。

馬曉光還說,雖然海峽兩岸還沒有統一,但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沒有改變,中國擁有對台灣的主權也沒有改變,而海峽兩岸內戰狀態的長期存在,並沒有賦予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和權利,也不改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馬曉光記者會結束之後,當天下午,台灣外交部立刻公開反駁馬曉光的說法,台灣外交部說,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來沒有統治台灣,這是再清楚不過、舉世皆知的歷史事實,也是兩岸的現狀;不能因中國政府自身的政治野心,就妄稱因為自己的祖先曾踏足某些土地,而主張這些土地自古就屬於中國,這種違反「聯合國憲章」的行徑,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不被文明世界所接受。

台灣外交部還說,中國政府為了擴張其勢力範圍,不斷以解放軍、海警、海上民兵等騷擾區域各國,甚至對他國飛行器作出危險挑釁及不雅動作,完全違背習近平在2021年9月21日對全世界的莊嚴宣示:「中國過去沒有,今後也不會欺負他人,不會稱王稱霸⋯⋯」。中國國台辦、外交部、國防部都應對此深自檢討。

台灣外交部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是事實,也是兩岸現狀,只有透過民主程序選出的政府,有權在國際社會代表台灣。政府堅守主權不容中國政府侵犯並吞,也會堅持台灣前途必須遵循台灣人民意志的立場,而這些是台灣人民的共識,台灣人民與政府絕不會在中國脅迫下屈服。

隨後,台灣陸委會也發布聲明,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這些是不容爭議的歷史事實與兩岸現狀,更是國際社會普遍認知,不容中共當局以荒謬言論說三道四、侵犯國家主權。對於中共先前宣稱,台灣海峽是中國「內海」,陸委會也批評是謬論、悖離國際社會認知,不會被國際承認,台灣也不會接受。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也發出聲明,反擊國台辦,說馬曉光的荒唐言論令人咋舌,更讓台灣人民無法接受。國民黨強調兩點主張:一、中華民國一直是主權獨立國家,且實質治理台澎超過70年;二、中共當局過去、現在從未統治過台灣。

國民黨表示,中華民國從1945年10月25日起,就在法律上與事實上行使對台灣的領土主權,並得到各國尊重與承認。這樣的事實更在1952年中華民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和約」後得到確認。中共過去到現在從來沒有一天統治過台灣。

國民黨也提到,他們絕不接受中共當局說「台灣海峽是中國內海」的說法,強調國民黨「將堅定支持世界各國依照國際法在台灣海峽的合法航行和飛越的權利,也相信相關國家航行台灣海峽,有助於台海和平與台灣安全。」

國民黨也呼籲中共當局不要再掩耳盜鈴,並提醒應秉持兩岸求同存異、對等交流的態度,避免這種破壞台海和平穩定的言行再次出現。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