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微言微語

計畫經濟的土壤能否孕育科技創新?

發表時間:

中共中央五中全會在京閉幕,首場新聞發布會周五舉行,對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畫和二零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進行了解讀。該《建議》將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改革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促進消費,拓展投資空間。 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光纖
光纖 © linfokwezi
廣告

財聯社在周五的相關報道中特別提到,十四五規畫建議將科技創新置於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主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畫任務的首位,並且進行專章的部署,這是中共在編製五年規畫歷史上的首次。

一位微博網友“價值投資日誌”發帖說:十四五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公報先是在2035年遠景目標中提出:“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所以預計在十四五雙循環的背景下,科技創新將扮演主要角色,這個不僅在公告位置排第一,並且着墨也是排第一,那麼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升級中,創新和技術驅動排在首位;而老經濟只扮演穩定器的角色”。

然而在國際面臨四面楚歌國內大踏步走向計畫經濟的現實出境下,中國如何在高科領域實現技創新則引發人們的擔憂。一篇題為《到底怎麼了,如此不受待見?》的網文這樣寫道:

 記得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里,葛優有一句經典台詞:二十一世界,什麼最貴?人才!沒錯,這個世界最可珍貴的就是人才,沒有了人才,就沒有未來。人才怎麼來?靠培養,但更靠土壤,所以留學便是獲取國際人才的不二法門。但是最近一則消息,卻使得但凡有一點良知的國人都如何也高興不起來。這則壞消息是:繼美國不再允許中國學生進入美國留學、不再允許中國人到美國各大研究機構學習之後,世界高科技大國英國也決定不再允許中國人進入英國大學研究機構學習高科技知識。現在已經進入英國學習的學生近千名,限一個月之內離開英國,並說一旦被美國政府驅逐,英國即限制這些學生入境英國。無獨有偶,日本也宣布嚴格限制中國人入學日本高科技學科,驅逐現有的1500名在校中國學生,有美國拒簽記錄的中國學生,日本也跟進拒絕給這些人入學簽證。

 

同時,加拿大教育部宣布驅逐中國留學生900人;澳大利亞驅逐中國留學生2200人;新西蘭驅逐中國學生1300人;法國、德國教育部宣布對中國學生的留學申請參照美國的嚴格審查條款進行。至此,中國每年欲申請留學國外的60萬學生,將有80%以上被拒簽,這是非常恐怖的關乎中國未來發展大計方針的大事件。

在此,不禁套用環球時報胡主編的語句問道:這世界怎麼了,為什麼這樣對待中國?

其實,最應該反思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被發達國家拒之門外的我們。為什麼在疫情發生後,還紛紛援助我們的世界各國,突然一夜之間不和我們玩了?是誰把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搞砸了?是誰把一手好牌打成這樣?這麼多年來,不能不承認,我們即交錯了朋友,也找錯了敵人;失去的領土,都在“朋友”手裡;得到的成就,都是靠“敵人”相助。

 

沒有反思的民族,是永遠長不大的民族;沒有檢討的民族,是永遠不可能進取的民族。什麼事情都怪罪別人,而不去反省自己,那是心智不健全的表現,更是幼稚和自卑的行為。

沒有了向發達國家的學習,我們還能彎道超車嗎?沒有了發達國家的科學技術,我們還會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嗎?

最近在全國掀起了大造芯片的熱潮,成百上千家企業紛紛加入進來,有製造水泥的企業,也有製造礦泉水的企業;有人力資源公司,也有廣告策畫公司,你看看這些企業的人馬刀槍,你就會感到天方夜譚正在上演了。

更讓人震驚的是竟然還有搬出《毛選》研發芯片的。是的,你沒看錯,這不是笑話,僅此一條,你就可以管中窺豹中國科研機構主導者的學術水平如何了。科技研發的前提就是解放思想,標新立異,實事求是,大膽創新,而不是禁錮思想,以官為本。

 

一篇題為<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網文這樣寫道: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日前在上海大學舉行的“機械與運載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上做主旨報告時表示:顛覆性技術創新在目前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這個論壇的主辦方是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與會代表近200人,來自海內外的院士就有40多人。所以,聽徐匡迪做報告的台下聽眾,有相當數量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還有國家科學基金委的負責人——在各類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評審中,他們的作用舉足輕重。哪個科研項目可獲支持,扶持力度多大,院士們都是具有“話語權”的評審專家。

創新的“頂峰”是什麼?正是顛覆性技術。徐匡迪在演講中表示,作為一種“改變遊戲規則”的前沿技術,真正的顛覆性技術具有兩個共性:一是基於堅實的科學原理,它不是神話或幻想,而是對科學原理的創新性應用; 二是跨學科、跨領域的集成創新,並非設計、材料、工藝領域的“線性創新”。而在近期,以顛覆性技術取得創新成功的最經典案例,非埃隆·馬斯克(Elon Mask)莫屬。繼蓋茨、喬布斯之後,馬斯克成為又一個時代偶像。他先後涉足互聯網支付項目、用於未來太空商業旅行及星際太空移民的Space X火箭、顛覆傳統燃油發動機汽車的特斯拉電動車,以及可能成為人類第五種出行方式的“超迴路列車”……縱觀這些項目,其核心都是顛覆性的創新技術。

徐匡迪表示,馬斯克提出的很多創新點子和想法,乍聽起來,在行業內都是有悖主流或常理的想法。就以太空探索項目為例,火箭是一個典型的高精尖行業,專家薈萃。火箭在升空過程中,依次完成一級火箭、二級火箭的分離脫落,這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火箭推進過程。所以,從來沒有工程師想過要去回收脫落的火箭,直到馬斯克提出回收一級火箭、“製造出比別人更便宜的火箭,還可回收使用多次”的想法。並非火箭專家的馬斯克,僅用數月時間就啃下了火箭推進的原理,在遭遇4次失敗後,今年4月9日,他組建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終於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獵鷹9號”一級火箭。

馬斯克的另一個項目“超迴路列車”也是如此。替代今天的高鐵和飛機,這種新型高速運輸工具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種人工製造的真空管道,讓密閉艙利用磁懸浮技術,能在管道中實現超高速的飛馳。而在交通工程領域,大多數專家們考慮交通工具的提速問題,一般的思維方式都是通過對交通工具外形的改變,減少空氣阻力。和業界主流的想法相悖,提出一個行業里的人從來沒有考慮過的新問題,這並不妨礙馬斯克獲得成功。結合這一案例,徐匡迪表示,

“在古代,那時沒有科技部和教育部,也沒有各種支持科研的基金,但是我們卻有這麼多的偉大發明;可現在,無論是科技部、教育部還是國家自然基金委,在科研投入上不差錢,這麼多錢為啥就砸不出創新來?!”

之所以拋出“行政審批和評審制度下,顛覆性技術難以實現”的觀點,正是由顛覆性技術的本質決定的:在新想法、新技術冒尖的時候,大多數人一般都不看好、不贊同,甚至無法理解。而我們國家現有的重大科研項目都是搞專家評審制,專家們坐在一起評審、投票,最終的結果,往往是把真正具有創新想法的項目給投沒了。

“對顛覆性創新的意願應給予寬容、理解與支持。”徐匡迪說,可能對未來產生影響的顛覆性創新技術,需要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機制,需要戰略眼光以及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