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遺產

凱旋門被裹起來了!

發表時間:

明天一切都會消失。因此,被看到,是急迫的。克里斯托的作品,從山到水,無人能買,無人能擁有,無人能使其商業化,或者盈利。這是克里斯托與讓-克勞德眼中的藝術自由。

被包裹起來的凱旋門。攝於9月14日。
被包裹起來的凱旋門。攝於9月14日。 © AP - Thibault Camus攝影
廣告

已故環境藝術家克里斯托早年的計畫今天在巴黎實現了:象徵著巴黎,象徵著法國的凱旋門被2萬5千平方米的可回收聚丙烯淡藍色白布,和長3千米的紅繩包裹起來。這一項目得到了巴黎市和法國國家紀念建築物中心的支持。紀念建築物中心以法國國家的名義保管凱旋門並負責其對外開放,稱“這一行動體現着對當代藝術創作的支持,也為法國和巴黎最具象徵性的紀念建築物之一增色”。

剛剛過去的周末,“包裹凱旋門”項目進入準備階段的尾聲,預計9月18日到10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10月4日到11月10日進行拆除。作者克里斯托生前表示,他是唯一在作品展覽結束後使其消失,復歸於無物之人:就像科羅拉多州第325號高速路上橫貫赭色山谷的那抹橘紅布幕,就像順着加利福尼亞州地勢入海的白色的奔騰的籬笆,就像4萬平米金砂岩色裹起的巴黎新橋,就像那10萬平米的柔軟銀色所包裹過的德國聯邦議會…這些引發轟動,激起爭議的藝術項目背後,不僅是這位保加利亞人在創作。生於卡薩布蘭卡的讓-克勞德起初與克里斯托進行藝術合作,後成為了他的妻子。從議會到法庭,兩人一直捍衛着,解釋着他們並非一直被人所接受的藝術理念:不追求作品的永久性,甚至追求作品的不可流傳於世…藉助覆蓋的手法,通過隱藏建築物,公園或景觀本身,關注結構,用途,美感,維度等,使其出現另外的涵義,引發思考。明天一切都會消失,因此被看到是急迫的。克里斯托的作品,從山到水,無人能夠買,無人能擁有,無人能使其商業化,或者盈利。這是克里斯托與讓-克勞德眼中的藝術自由。

讓-克勞德在2009年因動脈瘤去世,克里斯托也在2020年與世長辭。“包裹凱旋門”成為其未竟的計畫。回溯到上世紀中的巴黎,克里斯托和讓-克勞德在1958年相遇,三年後,兩人開始以公共空間為目標進行創作,並構想了“包裹凱旋門”。1962年到1963年間,包裹凱旋門的合成攝影出爐,1988年其拼貼作品成型,2017年正式進入準備狀態。60年後,當世上已無克里斯托,凱旋門終於被包起。2020年,參與“包裹凱旋門”組織計畫的巴黎蓬皮杜中心推出了“克里斯托,讓-克勞德和巴黎”展覽,向大眾重現了1958年到1964年間兩人在巴黎的足跡,以及新橋包裹計畫的實現過程。

高50米的凱旋門被淡藍銀色包裹,紅繩裹腰,這一工程的實現,倚賴95名高空作業人員的操作。克里斯托的家人弗拉基米爾-雅瓦喬夫監督“包裹凱旋門”整體工程,他表示,“凱旋門正在被包裹起來,開始煥發生命,越來越接近克里斯托和讓-克勞德畢生夢想的那個場景”,“這是所有裝置藝術當中,最盛大的那個”。

待到9月18日早,所有的準備工作完成時,保護用的攔網將被撤掉,允許公眾前來近距離觀察,觸摸這一巨大的藝術作品,重新了解巴黎人熟悉的,卻又因新裝飾而陌生的凱旋門。克里斯托在去世的前兩年曾經展望過這一作品的問世,他說:“被包裹的凱旋門,將活起來,在風中舞,在光里閃。包裹材料的皺褶處將是會移動的,整個建築物的表面將帶來感官的享受”。

這場“感官的享受”耗資1400萬歐元,全部來自藝術家手稿,回憶錄等出售所籌資金,並不涉及公共經費的一分一毫。然而,除卻在新冠疫情的經濟民生艱難時期,如此巨資的用途所引發的巨大爭議,克里斯托生前好友之一,建築師拉提也在世界報上撰文,呼籲放棄這一“產生巨大浪費的包裹行動”。他解釋道:“建議停止包裹凱旋門,原因可以從環境的考量一直說到精神與智識:環境角度來說,兩萬五千平方米的材料用於包裹一個建築物,這很難令人接受,尤其是紡織工業目前佔據全球碳排放的10%”。

瀏覽其他章節
  • 05:06
  • 05:34
  • 06:27
  • 05:27
  • 05:30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