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文化遺產

暌違十年!台北故宮「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特展登場

發表時間:

今年10月6日至11月16日,台灣故宮博物院特別在北部院區即將進行整修工程前推出「鎮院國寶」重磅特展,距離前次「國寶總動員」將珍藏的《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山水三寶合體展出,已經是十年前了。

台北故宮「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特展宣傳圖片
台北故宮「鎮院國寶—範寬、郭熙、李唐」特展宣傳圖片 © 故宮博物院官網
廣告

台北故宮最盛富名的展品,應是大眾熟知的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這三寶,它們當然有很高的價值,但是相較起來,北宋的《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在歷史、人文、藝術等綜合價值上,可能意義更為重大。

據了解,這三幅珍品早在2012年3月即由文化部核定公告為國寶級古物!風格皆屬巨碑式山水,也就是畫家將眼前景物收納、反芻、重構後再現的理想山水畫,重在體現以形寫神的文人精神,如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所描述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如果說荊浩的《匡廬圖》是「巨碑式」山水的開山之作,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就是典範了。前者構圖還算四平八穩,而後者已明顯可見將中景山體刻意放大、讓崖下的旅人更顯渺小,雄壯氣息直通通地向觀者撲面而來,表達畫者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之後,郭熙的《早春圖》又是另一典範。他擅長巨障、長松,畫中山煙雲霧繚繞其間,細部有獨創的山石「捲雲皴」、樹木「蟹爪」畫法,自成一派,畫風較之範寬更加任情和恣意。

儘管範寬與郭熙有所不同,但仍屬巨帳山水,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則似於近觀山水。峭壁、樹枝線條的密集交錯、雲氣與山澗再交融其中,靈動之氣躍然紙上,彷佛活生生的景物現前,那是畫家所感受到的蓬勃生機。

這三幅畫中,最早的《溪山行旅圖》約距今一千年,最晚的《萬壑松風圖》大概九百年,三件近千年的真跡都是作在絹紙上,而絹紙類的古物特別敏感脆弱,平時要放置在故宮山洞的庫房中,在隔絕紫外線且恆溫、恆濕的狀態下保存及展出,例如要定期使用特殊工序除去水分。因此,展出時間只能壓縮在短短42天,而一般展期約為90天。

其實,故宮有很多千年以上的藏品,在眾多藏品之中,這三幅畫作並不算特別久遠,它們的重要之處,是確立了「山水畫」在華人世界中的價值,具有畫時代的指標意義;同時,它們也影響了後續非常多文人還有哲學思想上的發展。

那麼一般觀眾要如何欣賞「鎮院國寶」?若按專家林墾 Kenn Lin的建議,不妨先從落款看起,主要是因為古時畫家不少畫作的確切作者與年代都有爭議,或極難判別,但這三幅畫很特別,它們都有明確的落款甚至年份,這在古代來說很少見,加上北宋是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所以落款可以幫助追溯孰先孰後、誰效仿誰,又是誰臨摹、傳承哪一位前人的作畫技巧,是拼出歷史和山水畫發展的有力證據。

其次是體會畫作的「可觀、可行、可游、可居」,傳統山水畫是以遠、中、近景建構視覺上的層次,利用平遠(平視)、深遠(俯視)、高遠(仰視)等多重的視角描繪景物,因此在觀畫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就像在一個真正的山水世界中遊覽。

山水畫重於書畫合一,更細節的部分就是欣賞不同的「皴法」,大致可以用書法、毛筆的方式理解,例如範寬的雨點(芝麻)皴、郭熙的捲雲(雲頭)皴、李唐的斧劈皴,這三種筆法各有千秋。以郭熙《早春圖》為例,捲雲皴描繪出濕潤、飄渺的雲霧,S 型的山面呈現流動的氣韻,大地初回春的氣息更是用枯枝展現,畫中這種靈動的氣息就是郭熙厲害的地方。

因為維護上的困難,「鎮院國寶」並不是長期展出,每次間隔往往是三五年起跳,所以今年有幸能一次目睹三件曠世巨作的絕世風采,實在非常難得。

此外,台北故宮這次還特地規畫了受此三家風格影響的九幅畫作同步展出,作品時代橫跨元至民國,如元曹知白《山水》、明唐寅《觀瀑圖》、清唐岱《仿範寬山水》、民國溥心畬《古道斜陽》等,各幅均呈現汲古創新的當代風貌,體現其對國寶展的隆重之意,也讓觀眾大飽眼福。

瀏覽其他章節
  • 05:06
  • 05:34
  • 06:27
  • 05:27
  • 05:30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