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世界報

如果中美髮生衝突 歐洲輿論會傾向於中立

發表時間:

世界報專欄作家阿蘭·弗拉雄(Alain Frachon)周四在該報上刊出文章指出,面對中國,美國和其歐洲和亞洲盟友的利益不一定會是趨同的。如果中國和美國發生衝突的話,“歐洲的輿論”會傾向於中立。

法國世界報
法國世界報 RFI
廣告

文章寫道,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應該會成為地球上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大國。這將是很久以來第一次,主導世界經濟的大國不是民主國家。同時,美國將努力保持其戰略優勢。如果中美髮生衝突,美國指望其盟友尤其是歐洲盟友能夠給與幫助。但是這些歐洲盟友的態度卻是遲疑不決的。

概括地講,未來幾年的地緣政治形勢應該類似於這種還會有其他參與者加入的三方博弈,尤其是即將到來的下一個經濟巨頭將是印度。

但是,世界報的文章指出,國際形勢中最亮的,仍將是美中之戰。拜登總統治下的美國外交,是繼續與中國進行多方面的對抗。拜登跟隨其前任奧巴馬和特朗普的腳步,雖然奧巴馬更有戰略頭腦,而特朗普則更瘋狂。

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1月19日明確地表示說:“毫無疑問,中國給美國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最明確的挑戰,從來沒有哪個民族或國家這樣過。”布林肯在參議院接受聽證談到中國時,不論是就維吾爾人的境遇問題,還是就香港的民主人士,還是就台灣問題,新冠病毒問題,或者是就南中國海的爭議問題,布林肯都重複了特朗普團隊的說詞。

世界報文章表示,布林肯和特朗普團隊的區別在於方法。在與北京的對峙中,特朗普是一個擁有超大自我意識的超級民族主義者,他希望單獨行動,而拜登則想拉着美國的傳統盟友尤其是歐洲一起行動。

美國總統拜登希望召開一次民主國家峰會。我們還不太知道這個自由世界的聚會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拜登意識到了美國形象的退化,這是特朗普時代的遺產,也是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及2008年華爾街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危機的後果。

在《金融時報》上,美國前國務院高級官員政治學家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給拜登團隊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她說,“做起事來,要像是美國的新領導層,而不是讓人感覺到又回到了以前。”為什麼?因為歐洲開始在政治上存在了。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歐洲意識開始有了初始的輪廓。

另外,一系列的民意調查顯示,大部分歐洲人(60%)認為,2030年之前,由於華盛頓政治體系的疲憊,中國的強盛將會超過美國。更多的人甚至認為,歐洲不可能永遠在自己的防禦問題上指望美國,有必要開始建設歐洲防禦。這種心態在本世紀開始的時候並不存在。最明顯的變化是德國人的看法。特朗普讓德國人就美國保護的自動性提出質疑。

文章還指出,在整個古老的歐洲大陸以及英國,都有一種“中立主義”的情緒:在中美髮生衝突的情況下,“歐洲輿論”傾向於保持中立。簡而言之,美國和歐洲之間的團結是不能保證的。歐盟27個成員國中的大多數歡迎拜登入主白宮,歡迎美歐關係恢復平和,但德國總理默克爾警告說:“不要想象我們之間只有和諧,會有分歧的。”

世界報的文章還表示,面對中國,美國的歐洲和亞洲盟友的利益不一定會趨於一致。華盛頓的盟友東京和首爾已加入了十多個亞洲國家和中國簽署的沒有美國的貿易協定。歐盟在沒有徵求拜登團隊意見的情況下已經與北京達成了投資協議。美國新總統則單方面決定,限制美國聯邦政府採購中的外國競爭。不可否認,華盛頓和盟友是存在具體的利益分歧的,但這並不會讓美國和歐洲在面對中國時無能為力。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