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世界報

中國樂觀預測經濟增長

發表時間:

在烏克蘭戰火延燒兩周有餘的背景下,周末版法國«世界報»推出特刊,聚焦這場危機對國際秩序的顛覆性影響。中國人大政協兩會11日在北京落幕。該報駐京記者Frédéric Lemaître發表文章,從中梳理中國經濟走向:中國樂觀預測經濟增長。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中國樂觀預測經濟增長

«世界報»駐京記者這篇文章首先點出中國經濟面對的兩大不確定因素。一是新冠病毒疫情。總理李克強11日再次不得不以視訊會議方式,出席人大閉幕記者會。二是中國官方口中的“烏克蘭危機”。但儘管如此,李克強還是相信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可以達到5.5%。文章指出,這是30年來,中國政府的增長目標首次如此之低,但這個數字還是高於各個國際經濟展望機構的預測。中國政府決心向世界表明,它對前景保持樂觀。這樣做的理由是經濟的,也是政治的。

在政治層面,中國政府已經開始全力以赴,為秋季的中共20大成功做準備。因此要穩定宏觀經濟形勢,也由此保證社會的整體穩定。文章稱之為中國特色的“不惜代價”。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新冠疫情期間曾多次使用“不惜代價“一詞,表達政府盡全力控制新冠疫情對國民健康以及經濟生活的衝擊的決心。2022年,中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輸送資金達9萬8000億元人民幣,破紀錄地猛增18%。政府財政支出將增長3.9%,但李克強還是計畫將財政赤字降低到國民生產總值2.8%的水平,並同時向中小型企業退稅1萬5000億元人民幣。為此,政府將動用2021年謹慎政策帶來的近兩千億歐元的盈餘。中國還計畫增加就業,希望將城市失業率維持在5.5%以下,但這篇文章認為,這個目標未必能達到。政府寄希望於開展基礎設施,尤其是鐵路建設,儘管中國高速鐵路網之密集已經是全球之最。美國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專家林和立向«世界報»記者表示,致力維穩會阻礙改革的推動。文章寫道,觀察人士注意到,李克強幾乎沒有提及習近平此前提出的” 共同富裕“口號。引進房地產稅的計畫似乎也被延後。而更令國際社會不安的,是中國雖然仍然表示將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但卻越來越少提及原本應在2030年達到的排碳峰值。李克強表示,要積極為達到排碳峰值而努力,同時要考慮中國煤炭豐富、但石油和天然氣短缺的現實。無論在新冠防疫,還是面對國際社會對俄羅斯的制裁,中國都遵守務實原則。中國雖然譴責制裁,但中國企業則執行制裁,不會為支持盧布不斷貶值的俄羅斯,而與手頭寬裕的西方主顧翻臉。

俄羅斯的對外依賴將從歐洲轉向亞洲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正顛覆世界地緣政治版圖。«世界報»記者Sylvie Kauffmann發表長篇分析文章,綜述這場戰爭對二戰後世界格局的影響。文章指出,僅僅幾天,俄羅斯的攻勢就產生效應,歐洲重整軍備,受到孤立的普京讓俄羅斯陷入一種前途未卜的境地;而在西方陣營之外,也出現新的裂痕。衝突如何收場尚未可知,震動餘波會遠至何處尚難預料,但作者認為,其效應已經可以與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甚至1989年的柏林牆倒塌相提並論。德國總理肖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所說的“新世紀“為隨蘇聯解體開始的後冷戰時代畫上句號。但是,20世紀的冷戰尚有兩個超級大國避免直接交鋒的規則,而普京完全無所顧忌,破壞了這些規則。為防止國內任何反戰聲音,普京政權的鎮壓越來越嚴厲,正將俄羅斯變成一座監獄,知識精英想盡辦法逃亡。為阻止高層出現不同聲音,普京兩次在數百萬電視觀眾眾目睽睽之下,展示了一個獨裁政權的運作模式。他身邊那些最密切的合作者也因此成為入侵烏克蘭戰爭的幫兇,與普京的命運綁在一起。文章指出,這是重返蘇聯模式,但不再有政治局可以推翻頭號人物的機制。普京為執政到2036年做好了一切準備。但如果他真想這樣做,那意味着他得在地堡里度過很多年。

這篇文章綜述連日來規模空前的各種制裁措施、歐洲的迅速覺醒、北約組織的重新振奮、美國戰略的失誤,以及核武戰略的新局面。文章特別分析了中國以及亞洲在這場危機中的反應。文章以3月2日聯大會議一致譴責俄羅斯為例,認為中國在表決時棄權,暴露出國際社會一些深層分裂,這些將影響未來世界秩序的裂痕對於歐洲來說並不是好的信號。中國在這場危機中上演了一出絕妙的平衡遊戲。西方的制裁、俄羅斯與歐洲經濟脫鉤以及全球化碎片化,從邏輯上講,都將促進中俄友好。文章引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能源問題專家指出,從中期來看,烏克蘭危機對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俄兩國的合作。最可能的情況不是俄羅斯的能源孤立,而是俄羅斯對外依附從歐洲,轉向亞洲。文章就此寫道,中國手上因此有了更多的牌。這是這次地緣政治較量的終極考驗。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