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世界報

中國經濟的軟肋:房地產

發表時間:

各位好,我是安東尼,歡迎收聽法國世界報摘要。房地產業成了中國經濟的軟肋,這是今天法國世界報的一個重點標題。 文章說,房地產業是中國很重要的經濟推手,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佔15%到30%。 然而2021年9月以來,按揭出問題的案例層出不窮,房地產的營業額大幅降低。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世界報首先描述了中國買房人的狀況。他們買了房子以後,房子的施工一點進展也沒有。有一部分人因為要還房貸, 還要付房租,所以他們日常生活的開銷只能靠借消費貸款來維持。還有些人把婚禮推遲了,給孩子換學校了。

房主們找開發商抗議,找地方政府抗議,能想得到的招兒都用上了。7月初,在上海西南方的景德鎮,幾百戶屋主想出了新的辦法來抗議:他們不再還房貸了, 而且用公開信的方式把理由告訴大家。

世界報說,這種抗議的效果是中國近年來最立竿見影的。 中國媒體馬上把停還房貸的事情放上頭條,中國政府也立即作出反應,開發商的還債暫停,建立幫助開發商完成建設中項目的救濟金。中國沒有建完的房子有好幾百萬, 政府反應這麼快是因為他們擔心會起連鎖反應。

早在2021年9月, 房地產商恆大的可疑操作就讓世人嚇了一大跳。恆大現在的債務高達3億美元。之後另外有幾十家房地產商也都出現還不起債的情況。中國各地上千個工地停工。

今年6月,在河南鄭州的央行分行門前,幾百名示威者在那裡抗議。這個時候,中國政府意識到,社會動蕩的風險很高。

本來,在房地產開發商出現呆帳壞賬的地區,銀行把他們的賬戶給凍結了。那開發商們的資金大部分是從房屋的預售款那裡得來的,當他們的財務狀況不良的時候,誰會冒險到他們那裡去買圖紙上的房子呢? 根據中國房地產信息公司的數據,今年7月份,中國前100家房地產企業的銷售額下降了39,7%。

中國房地產銷售連續13個月下滑,這是1990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私有化之後,下滑時段最長的一次。7月份比6月份下滑了28,6%。

中國政府開始啟動各種辦法來挽救房地產業。 8月15日,中國央行再次降低指導利率,目的就是讓各銀行增加流動資金量,鼓勵各銀行提供貸款。中國各地方政府也放寬買房的門檻, 他們調整了第一筆投入的比例,開放對沒有當地戶口的人買房。有的地區甚至為離開老舊房屋買新房的屋主提供補助。但是這些措施都沒起太大作用,中國前7個月的房地產銷售仍然下降49%。今年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長基本上是0, 因為它失去了房地產這個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其他一些行業和房地產是間接掛鉤的, 比方說鋼筋,水泥,玻璃,傢具這些行業,他們在國內生產毛額中的比例在25%到30%。舉個例子,宜家在四月份關閉了中國的一家商店。宜家在中國發展了24年,這還是第一次。在貴陽這個有460萬人口的城市,宜家的銷售額不理想。他們在2019年10月到貴陽這個中國南方貧窮的城市開店的時候,中國中等城市的發展前景還是很好的。可是到了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的傢具業銷售下降了8,9%。

法國世界報說,中國加速了的城市化發展已經降溫了。中國政府把2021年到2025年之間的城市化增量放在1,03%。所以最近幾年的新房需求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中國中小城市很有可能沒辦法消化他們的積壓房。開發商手裡至少有3000萬套沒賣出去的房子。中國政府意識到還債有問題的房地產商們堆積的風險,於是在2020年設了3條紅線:已經債台高築的企業不得拿新的貸款。恆大就是一個例子。世界報說,中國政府認為房地產已經不再是經濟的引擎,風險太高。各地政府現在強調要高質量發展,靠創新和內需。各地政府現在要靠基礎建設來推動經濟增長。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