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台灣是北京與華盛頓緊張關係加劇的主因

發表時間:

《費加羅報》刊出三篇與中國話題相關的報道,分別對中美在對台較量中力量對比的變化、中美兩國在南中國海的對峙局面以及中俄軸心能否進一步加強的話題進行了報道和分析。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台灣令北京與華盛頓的緊張關係進一步加劇

首先,關於中美兩國在台灣問題上的較量,《費加羅報》報道指出:中國可能利用與美國新的力量對比的變化,以武力“統一“台灣。在過去的70多年中,美國海軍的壓倒性優勢一直成為妨礙中國共產黨通過武力”統一“台灣的重要原因。但是近年來,北京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努力賦予其軍隊擁有了新的戰鬥力。中美兩國在軍事力量上的對比發生了較大變化,中國從這種新的力量平衡中獲利的風險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美軍印太地區司令、海軍上將菲利普-戴維森上個月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就明確表示:長期以來,美國對中國持有的軍事優勢正在消失。他認為: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將在未來六年內體現出來。目前已進入危險時期,2020年北京對香港實施了控制便是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表明模式已經改變。

報道指出:儘管美國繼續在公海保持着其海軍優勢,但是中國的遠程反艦導彈卻令美國海軍為保衛台灣而進行海上干預等行動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危險。

美國外交協會上個月公布了一份題為“美國、中國與台灣:一項預防戰爭的策略”的報告,共同撰寫了這份報告的美國學者澤里克(Philip Zelikow)指出:台灣是將中美競爭轉變為直接對抗的最大的潛在問題。由於華盛頓對如何應對台灣危機,以及回應危機的方式缺乏考慮,這種情況更加引發憂慮。

這份報告對中國將來如何應對台灣提出了三種假設:一是採取外圍動作,北京將出人意料地入侵受到台灣控制的多個小島,以增加對台灣的軍事和政治壓力。從軍事角度看,這種廉價的外圍行動將考驗台灣和美國的反應,並在避免發生重大衝突的同時加強對台灣的包圍。第二種假設為:以強行掌控空域和海域的方式對台灣進行隔離,從海空兩個方面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繫。第三種假設頗具風險,這便是:正式入侵台灣。具體方式則可採用傳統包圍與兩棲攻擊,或空降與特種作戰方式。

報告作者發出警告指出:無法預測美國和日本在台灣受到攻擊時將做出何種反應,也不清楚中國將如何應對美國向台灣提供更多的反導防禦系統設備。過去,種種不確定性尚可容忍,如今卻充滿危險。

北京與華盛頓在南中國海加緊較量

《費加羅報》在另外一篇報道中,披露了中美在南中國海加緊較量的情況。該報指出:自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國加緊在此一區域的軍事化行動。在愛國主義宣傳引發輿論熱潮的背景下,北京決心捍衛“祖國”的“歷史性”主張,這是對內政策的重要決策。中美兩大國3月18日在阿拉斯加高層會晤中針鋒相對之際,中國兩百多艘船隻繼續部署在富有主權爭議的南海牛軛礁(Whitsun Reef)附近,是對拜登新政府的挑戰。

報道指出:2021年,隨着對入侵台灣風險的加劇,南中國海將再次凸顯其戰略意義。雖然美國在海上航空領域保持着技術優勢,中國卻佔有地理上的優勢。

2月份,美國兩艘核動力航母同時聚集在菲律賓海域,表明了美國安撫盟國的願望。中美兩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動引發了美國盟友的密切關注。法國,甚至德國紛紛計畫今年在這片富有爭議的水域中航行,從而與日本和澳大利亞一起,共同主張該水域的“航行自由”。

中俄軸心會否得到加強?

此外,關於俄羅斯外長到訪北京,《費加羅報》報道指出:在拜登做出關於普京為“殺手”的表露、以及美中兩國在阿拉斯加對峙之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的北京之行,揭示了俄中立場的軸線。拜登的做法引發反響,一些“現實主義者”表示:拜登正在不顧一切地將普京推入習近平的懷抱。

俄中兩國外長一致認為:西方以捍衛人權為名對兩國內部事務進行干預的做法令人氣憤。具體而言,為了能夠在地緣政治和經濟領域取代拜登提出的計畫,俄中外長呼籲減少對美元和西方支付系統的依賴。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