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俄羅斯與西方的緊張關係猶如可能的台海危機預演

發表時間:

法國2022總統選舉進入第二輪角逐無疑是12日出版的法國全國性大報一致重點關注的國內話題。在國際版,烏克蘭東部俄軍壓境的頓巴斯地區大戰前夕的緊張情勢、歐洲籌畫中的對俄制裁新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對歐洲經濟的影響等話題仍然佔據各報大版篇幅。«費加羅報»也特別發表文章,梳理俄烏戰爭對台海兩岸當局安全戰略的啟發,以及美國推動台灣加強防衛能力的努力。«回聲報»和»十字架報»也發表文章,介紹上海因新冠疫情進入封城狀態引發的民怨以及對全球經濟供應鏈產生的影響。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俄軍的困境及西方的回應令北京不安

俄羅斯與西方圍繞烏克蘭危機的對立很像一次可能的台海危機的預演。«費加羅報»記者Sébastien Falletti的文章認為,北京當局一再強調烏克蘭危機與台灣問題沒有可比性,暴露出北京方面的不安。轟炸馬里烏波爾的導彈令台海發生危機可能帶來的代價升級。自俄烏戰爭開始以來,中美兩大國就在一種表面的平靜中,暗暗觀察、較量。面對俄軍在烏克蘭戰場陷入的困境以及民主國家強有力的回應,中國高層戰略決策者的沉默反映出他們的不安。文章引述北京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員趙通指出,西方反映之強烈讓北京震驚,北京正從中總結教訓,這將對中國的軍事戰略產生深遠影響。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Jude Blanchette表示,這場危機的重要性堪比911恐怖襲擊。它將強化西方面對北京的動員,提升防衛台灣的緊迫性。而烏克蘭人的頑強抵抗,也展示出“刺蝟台灣”這種不對稱防禦戰略的可能性。烏克蘭泥潭讓北京實時看到了侵略行動面對的挑戰,這有可能推動北京繼續完善軍備。趙通認為,烏克蘭危機減少了短期內發動入侵台灣行動的風險,但提升了軍備競賽的風險,目的是威懾美國不要出手救台灣。俄烏戰爭也顯示,只有通過武力才能實現統一。

中國打造反制裁盾牌

Sébastien Falletti在另一篇文章中點出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既想自力更生,又必須依賴全球化的兩難處境。而俄烏戰爭正加劇這種進退兩難:既要支持俄羅斯盟友,又要避免破壞中國與西方投資者的關係,更要防範未來一旦台海發生危機可能引發的大規模製裁。北京大學教授時殷弘向«費加羅報»表示,烏克蘭危機向中國提出新的挑戰,因為一個封閉的世界,一個因為新冷戰而分裂的世界對中國沒好處。文章指出,西方面對俄烏戰爭的強烈反應更堅定了習近平原有的實現中國科技自主、打造反制裁盾牌的決心。北京努力推動其經濟關係多樣化,尤其是面向南部新興經濟體,以便防備可能的制裁措施。但文章認為,科技與金融獨立都需要數十年的努力,因此北京貿然啟動統一台灣行動的風險可能延後。但中國龐大市場的吸引力始終是中國嚇阻西方的最好王牌。西方對世界工廠的依賴是中國最好的盾牌。

台灣密切關注烏克蘭危機

«費加羅報»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整個三月,台灣的各路專家和政治人物都在就烏克蘭與台灣是否有可比性激烈爭辯。在野的國民黨認為,西方國家不出兵烏克蘭證明,倘若台海發生衝突,美國也不會出兵,台灣因此應當避免挑釁北京。民進黨政府則立即反駁,認為鑒於台灣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戰略地位,台灣與烏克蘭沒有可比性。但隨着俄烏戰爭的推進,台灣的政治言說也有所變化。關鍵問題是台灣應維持可以應對比自己強大對手的不對稱防禦能力。但台灣政府目前尚沒有像烏克蘭那樣組建國土自衛隊。也只有協會團體在開展民間備戰訓練。2021年成立的黑熊學院就是一個提供民防課程的協會組織。其創辦人何成輝表示,目的不是武裝台灣百姓,而是培訓一些緊急救護手段,和學習基本的自衛戰略。文章總結指出,無論是烏克蘭,還是台灣,抵抗成功與否取決於人民的團結與決心。

美國撥款幫助台灣提升作為能力

«費加羅報»在另一篇文章中介紹指出,美國專家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動應該會讓北京在台灣問題上三思而行,但他們也希望台灣以烏克蘭為鑒,重新構思台灣已經過時的防衛方案。文章引述一名專家指出,面對中國威脅的唯一辦法,是不對稱防禦戰略。美國國會3月28日通過一項法案,在2027年以前,每年撥款30億美元,幫助台灣加強防衛,條件是這筆款項用於提升台灣不對稱防禦能力。

上海封城防疫引發民怨

中國的新冠清零政策正在上海引發民間憤怒。«十字架報»文章指出,社交媒體上許多視頻顯示上海某些社區出現“饑餓反抗”。法新社核實了這些視頻。但這些公開表達不滿的情況很少,政府不會改變清零戰略。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中國研究中心負責人曾銳生向«十字架報»表示,新冠清零不只是中共的政策,更是習近平的政策。因此只能是無懈可擊,不能被放棄,除非習近平意識到這有可能影響他繼續執政。

«回聲報»記者發自上海的報道則指出,上海以及其它中國城市封城防疫帶來的停工停產,有可能加劇全球的通貨膨脹壓力。中國東北是中國最大的穀物產地,那裡的防疫封鎖可能給糧食供應鏈帶來新的干擾。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