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氣球事件可能成為中美對立新冷戰中的一個關鍵事件

發表時間:

2月7日出版的法國各報頭版新聞主要圍繞法國退休體制改革以及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特大地震這兩大話題展開:法國國民議會周一開始圍繞退休體制改革計畫展開辯論,各方分歧嚴重;土耳其和敘利亞發生特大地震,人員傷亡十分慘重,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此外,關於中國話題的報道較為豐富,主要內容有:香港頒布《國安法》後展開最大規模的庭審,47名親民派人士出庭;氣球事件為中美改善關係增添變數;中國與澳大利亞商貿部長舉行視頻會議,兩國關係進一步升溫等。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香港47名親民派人士出庭受審

受到“顛覆國家政權罪”指控的香港47名民主派人士周一開始出庭, 這是中國在香港頒布《國安法》之後,規模最大、涉及被告人數最多的一次檢控,庭審將持續三個月。多份日報對此進行了報道和分析。

實際上,大多數被告在保釋要求遭拒後已在未審未判的情況下,被關押兩年多時間。本次受審的47人,包括香港民主反對派陣營不同領域的人士:從著名法學家戴耀庭到前立法會議員毛孟靜、區諾軒、梁國雄以及年輕的親民派人士黃之峰和岑敖暉等,其中16人表示不認罪。

《回聲報》指出:這47名親民派人士受審,可能意味着繼續存留在香港的政治反對派的終結。該報還強調:另一個備受期待的庭審是對媒體大亨黎智英的審判。這一本應於去年12月底開庭的案件,最終因香港地方政府阻止英國律師出庭辯護而被推遲。

在《解放報》看來,此一案件已成為香港為異議人士定罪的象徵。審判將受到密切關注,尤其將受到法律和政治分析人士的關注。47名被告表示:他們因參與政治行動而受到起訴。該報引述人權捍衛者和政治觀察人士的觀點指出:自2019年香港鎮壓民主抗爭運動以來,這次審判凸顯了香港利用司法體系來清除這所城市中所剩無幾的反對派的做法。

周一開庭之際,香港法庭門外聚集了一小群示威者,有人呼出“立即釋放所有政治犯”的口號。

《十字架報》披露47名被告在公開法庭上現身,案件不設陪審團,而是由新任行政長官李家超親自指定的三名法官負責審理。這種違反香港普通法傳統的行為遭到英國民間組織“香港監察”創始人兼行政總監羅傑斯Benedict Rogers)的強烈譴責。羅傑斯指出:這場審判深刻地體現了“香港從一個開放社會轉變為一個警察國家”,也“象徵著香港自由、自治、人權和法治的瓦解”。

氣球事件可能成為中美對立新冷戰中的一個關鍵事件

另外,中國偵察氣球進入美國領空,最終遭美軍擊毀事件的相關話題繼續引發法國媒體關注。此一事件將在外交領域產生怎樣的影響?對此,《解放報》刊出一篇對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副主任特特拉斯(Bruno Tertrais)的採訪,特特拉斯認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取消北京之行,是氣球事件造成的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外交後果。

特特拉斯認為:中國釋放氣球的時間點絕非是一種巧合。中國具有在重要的外交會晤之前蓄意挑釁的傳統,如:進行核試驗、遠程導彈試驗等做法。不過,這並不意味着習近平本人知曉此事,也不是蓄意破壞布林肯的訪問。北京可能在無意中走得過遠。

布林肯的北京之行應為美國國務卿2018年以來首次訪華。布林肯原本期待通過這次五年來首訪北京之舉,試圖在兩國間建立一種緩和氣氛。然而,氣球事件加大了實現此一目標的難度。因為拜登政府在國內的政治迴旋餘地已經縮小。除政界外,美國公眾輿論也從此一事件中,窺見了“中國威脅”。

特特拉斯認為:氣球事件可能成為中美對立新冷戰中的一個關鍵事件。

中澳關係進一步升溫

此外,中國與澳大利亞緊張關係再次出現緩解跡象。2月6日星期一,兩國商貿部長舉行了視頻會晤,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唐-法雷爾(Don Farrell)受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之邀,將在“近期”到訪北京。周一的視頻會議是最近三年來,中澳兩國如此高級別的首次正式接觸。

《回聲報》指出:繼美國空軍擊落中國間諜氣球事件之後,中澳兩國部長周一舉行會議更具象徵意義。因為堪培拉是華盛頓的歷史盟友。北京顯然不希望以氣球事件為借口,影響從去年底開始的與澳大利亞出現緩和的關係。去年11月,在巴厘島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舉行了會晤,從而為兩國關係升溫奠定了基礎。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