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北京以激烈言辭抨擊華盛頓,緊張關係繼續升級

發表時間:

反對退休體制改革的話題繼續成為法國國內新聞焦點:繼周二動員了數百萬人參與的大規模的示威抗議之後,法國總統面臨與工會交流的挑戰:持續的罷工行動,導致油庫向外輸送受阻,交通運輸不暢。。。政府與工會間的較量仍在繼續;另外,中國社交網絡平台抖音高層將與法國總統會面以及中國強化對美國立場的消息,則是關於中國話題的報道。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是否應對中國的社交網絡平台抖音(Tik Tok )產生懼怕心理”?

這是《費加羅報》開篇新聞標題。該報披露了抖音(Tik Tok)母公司-字節跳動高層面對日益增長的政治壓力,將與法國總統緊急會面的消息。

繼美國之後,歐盟各官方機構質疑抖音從事間諜活動,先後決定禁止員工在工作用手機上使用抖音應用程序。法國參議院一個調查委員會針對相關事件展開調查。與此同時,抖音高層紛紛動員會晤多國政界首腦。字節跳動總法律顧問安德森(Erich Andersen)本周會見了英國政府成員以及歐盟委員會負責人,並將於周五抵達巴黎。抖音負責歐洲市場的公共政策副總裁博爾村(Theo Bertram)表示:該公司沒有受到足夠的認知。

與美國相比,歐洲與中國的關係較為平緩。因此,歐盟多個機構禁止員工使用抖音的決定引發困惑。多個國家要求歐盟對採取相關措施給出具體理由,一些議員則要求整個事件的透明度。法國則在此一事件中採取了謹慎立場。

抖音方面希望能夠安撫歐洲,從今年開始,逐漸將目前儲存在美國的歐洲用戶數據遷至歐洲本土,數據中心則將由歐洲公司管控。它將負責監控數據流、確保抖音員工安全查閱信息、一旦發現可疑跡象,立即通知相關主管機構。不過,該報最後針對“種種措施是否足以排除各種疑慮?”表示質疑。

北京提升對華盛頓調門

另外,《十字架報》常駐東京記者馬洛維奇(Dorian Malovic)在一篇報道中,揭示了日益惡化的中美關係。

最近兩天來,在烏克蘭戰火繼續燃燒以及台海局勢異常緊張的背景下,中國對美國發表了數次言語尖刻的指責,警告美國加劇緊張局勢可能導致“對抗”。儘管兩國的緊張關係始於特朗普時代,但中國的指責之聲愈發激烈。3月7日星期二,中國外長秦剛在一次只有中國記者參加的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美國導致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緊張局勢升級。他稱美國政界對中國的態度為“一種歇斯底里的新麥卡錫主義”。

此前一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譴責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打壓”和“遏制”,為中國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對此,美國天普大學東京分校現代亞洲研究所負責人杜加里克(Robert Dujarric)分析指出:習近平面對對抗美國的力量平衡的演變感到不安,向烏克蘭提供外國軍事援助以及西方世界再次團結一致,凸顯了拜登領導下的美國比特朗普時期做得更好。中國的調門則勝過以往。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緩慢,必須加大努力吸引空前謹慎的外國投資者,以重振經濟。中國官方媒體紛紛報道了領導層對美國的指責,將矛頭指向外部威脅,以轉移公眾輿論,等待經濟反彈。

關於俄中關係,中國對美國懷疑其在烏克蘭戰爭中向俄羅斯提供武器的指責十分不滿。北京指出:北京與莫斯科的關係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報道指出:中國不顧其在歐洲和美國的影響,與“堅定的盟友”俄羅斯保持着空前的一致。

一些分析人士認為:就在烏克蘭戰爭吸引全球關注之際,中國目前作出的頗具挑戰性的言辭,可能是為了即將對台灣進行軍事入侵做準備。不過,法國戰略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尼凱(Valérie Niquet)卻不認同此一觀點。尼凱指出:中國不會發動對台戰爭。因為它尚不具備發動戰爭的條件。否則習近平將遭遇一場災難性的失敗,尤其將損害中國共產黨的信譽。

朝鮮發出警告:將視任何攔截其導彈發射行為視為對朝宣戰

此外,《解放報》報道了美朝緊張關係加劇的消息。

在美國與韓國展開自201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演習之際,平壤發出嚴正警告。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的妹妹、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副部長金與正指出:在美韓舉行聯合軍演期間,如果平壤在太平洋上空試射的任何導彈遭遇攔截等軍事行動,均將被視為對朝鮮的明確宣戰。

本周,華盛頓與首爾舉行了聯合空中演習,可攜帶核武器的美國B-52轟炸機參與了演習。兩國還將於本月13日開始舉行至少為期10天的聯合軍演,取名為自由護盾(Ulchi Freedom Shield。在平壤眼中,這是為入侵朝鮮或推翻朝鮮政權進行的演練。

周二,朝鮮外長指責美國“故意加劇地區緊張局勢”。他表示:最近的聯合空中軍演清楚地表明:對朝鮮使用核武器的計畫正在以一場真正的戰爭速度在進行。

近年來,平壤與首爾的關係也處於最低谷。2022年,朝鮮不顧聯合國決議,進行了一系列彈道和導彈試驗,並稱其核大國地位“不可逆轉”。首爾與華盛頓則決定加強聯合演習並重新部署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資源。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