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国报纸摘要

費加羅報:北京加緊施壓,試圖將美國趕出其後院

發表時間:

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戰爭已經467天,周二(6月6日),烏克蘭方面指責俄羅斯部隊在該國南部由俄羅斯控制的赫爾松州炸毀了卡霍夫卡大壩,大量洪水傾瀉而出,對周邊地區構成嚴重破壞。俄烏雙方互相指責。此一話題佔據了6月7日出版的絕大多數法國日報頭條新聞的顯要位置。另外,《費加羅報》在國際新聞版頁報道了美國一艘驅逐艦在台灣海峽遭遇強勢的中國海軍驅逐艦切斷航道的消息。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卡霍夫卡大壩被炸,俄烏相互指責

66日星期二,烏克蘭南部的卡霍夫卡大壩遭到襲擊,周邊居民區遭遇水災,基輔與莫斯科紛紛拒絕承擔責任,但倫敦和布魯塞爾則譴責俄羅斯的“戰爭罪”。

《費加羅報》發表社評指出:卡霍夫卡大壩遭到破壞,數十座城鎮以及上萬人口面臨無家可歸的厄運,整個生態系統受到威脅。烏克蘭與俄羅斯相互指責對方犯下“戰爭罪”。然而,十分遺憾的是,追究責任並不是當務之急。

這座大壩自戰爭開始以來就受到莫斯科的掌控和開採,一度遭到基輔轟炸。大壩被毀將對雙方都產生負面影響。從烏克蘭方面看,當地平民的生活以及軍事上的反攻將受到衝擊;而俄羅斯方面則將承受克里米亞地區的供水和抵禦防線削弱的後果。

目前戰爭正處於一個轉折點,哪一方從災難中受益並非關鍵。莫斯科應該明白:採取破壞戰略雖非首創,但最終總是以入侵者的失敗而告終。

《解放報》也發表社評指出:雖然可以堅信烏克蘭將會戰勝這場新的災難,但卡霍夫卡大壩被毀,卻對烏克蘭反攻造成了影響。儘管俄烏雙方相互指責對方的責任,但整個局面卻一目瞭然:大壩被毀,周邊村莊遭淹,這種局面無疑有利於俄羅斯;而烏克蘭則損失慘重。大壩遭炸引發的後果十分嚴重,尤其可能將在軍事層面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中美緊張關係不斷加劇

此外,《費加羅報》在國際新聞版頁以“北京加緊施壓,試圖將美國趕出其後院”為題刊出報道,關注中美兩國緊張關係的發展趨勢。日前,在台灣海峽進行例行穿行的美國海軍導彈驅逐艦“鍾雲號”突遭中國海軍旅洋III級驅逐艦切斷航道。此一事件在台灣海峽掀起洶湧波濤。事發時,為了避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艦船相撞,美國驅逐艦立即減速,但是解放軍的艦船卻掉轉船頭第二次切斷了美國艦船的航路。

十天前,一架中國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攔截了一架美國RC-135偵察機。法國軍艦“葡月號(Vendémiaire)”也在今年4月穿越台灣海峽時,遇到類似遭遇。儘管海上和空中事件不斷,中國卻無視關於軍事對話的呼籲。

上周末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中美軍方之間猶如聾子般的對話,進一步引發了亞太地區對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緊張局勢升級的擔憂。兩國國防部長僅在這個亞洲最重要的安全論壇開幕的晚宴上,毫無熱情地握了手,此後的會議期間再無直接接觸,但在會上的發言中卻展現出對立的態勢。

北京打破傳統做法,拒絕了華盛頓邀請兩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舉行雙邊會談的建議。北京為雙邊會談提出了條件:要求美國解除對中國防長李尚福的制裁,美國指責李尚福在2018年從俄羅斯購買武器,從而將其列入受到制裁的名單。不過,華盛頓沒有接受北京提出的談判條件。

針對拜登政府關於恢復在美國前議長佩洛西訪台後兩國中斷的高層軍事對話的建議,北京充耳不聞。今年2月中旬發生的中國間諜氣球事件,進一步加劇了兩國的對立。另外,台灣問題也是引發兩國分歧的焦點之一。

台灣將於2024年初迎來總統大選,在競選活動的前夕,北京譴責華盛頓以對台軍售和加緊對台貿易的方式支持台北,同時在水空兩域展示紅線,進行大量的愛國主義宣傳。

在香格里拉,中國代表團抨擊“霸權”戰略,譴責美國在亞太地區加強“北約式聯盟”,警告說:這將引發紛爭和衝突。

報道最後指出:美國副國務卿丹尼爾-克里登布林克本周到訪北京,試圖“穩定”兩國關係,可被視為中美關係出現緩和的一個跡象。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