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當局嚴密監控對前總理李克強的悼念活動

發表時間:

11月2日出版的法國全國性大報特別關注的國際話題仍然是中東巴以地區持續的戰火。中國前總理李克強葬禮2日在北京舉行,《費加羅報》刊登文章,介紹中國政府努力控制悼念活動的情況。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中國當局嚴密監控對前總理李克強的悼念活動

《費加羅報》的報道從安徽合肥李克強故居門前絡繹不絕的獻花悼念場景開篇。文章寫道,這場景顯示68歲的李克強意想不到地離世在民間引發的情緒。而安全部門也正密切關注這種熱潮,注意着鮮花上的留言,警惕着可能的挑戰性言論。中國經濟下行之際,中共稱讚其聽話順從的服務者,但禁止任何可能將葬禮變成宣洩機會的群眾活動。社交媒體上許多貼文顯示,安全部門高度緊張,監視着一切可能的挑釁跡象,驅散集會的人群。一個抖音群組在成都人民公園擺放的花束被警方沒收,多名成員也被警察帶走問話。文章指出,這些民間表達的悼念很少,與官方試圖嚴格控制葬禮過程的應對方式形成反差。媒體只刊登有中共理論家撰寫的官方悼詞。《人民日報》在頭版稱他是“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官方媒體甚至沒有提及美國總統拜登對李克強逝世表達的哀悼。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這位與他共事10年之久的政府二號人物逝世沒有發表任何評論。文章寫道,李克強是團派最後一位代表,團派是中共官僚體系中一個務實的派系,是中國經濟起飛的推手,也持續受到意識形態至上的紅二代派系的排擠。文章引述一名音譯名為陳道尹的獨立政治學者指出,李克強的總理任期是失敗的,下台後更不再有任何政治影響,但他的死亡卻十分敏感,因為在老百姓眼中,在當前困難的經濟形勢下,他象徵著改革開放。有些呼籲新的改革的聲音有可能借悼念之情而響起。這篇文章寫道,李克強曾刻意塑造體驗民情的形象,指出中國尚有六億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元,順便打臉宣揚中國已經擺脫極度貧困的習近平。據維基解密披露的消息,他也曾在美國外交官面前,對中國官方數據的真實性表示懷疑。雖然中共當局不會忘記前中共總書記胡耀邦逝世引發的八九民運,但在習近平嚴格管控下的中國,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景。在上海,警方面對鬼節的各種活動十分緊張。近一年前,白紙運動中曾喊出了打倒獨裁者的口號。文章也提到中國當前政局的微妙,前外長秦剛和前國防部長李尚福相繼神秘落馬。而一年前的中共二十大上,前國家主席胡錦濤被極有象徵意義地帶離會場。李克強之死是團派這最後一支可能與限制習近平權力的力量不復存在,習近平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孤家寡人。

以軍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引發越來越多批評

自巴勒斯坦激進伊斯蘭武裝哈馬斯10月7日突襲以色列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並劫持200餘名不同國家人質以來,國際社會在第一時間對哈馬斯恐怖襲擊行動的憤慨以及對以色列表達的同情,如今正面對加沙走廊巴勒斯坦人在以軍報復性打擊炮火下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以及日益緊迫的人道形勢的現實。天主教報刊《十字架報》在頭版通欄標題中強調,以色列軍隊在加沙走廊持續不斷的軍事行動令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信任危機中越陷越深。越來越多的批評聲音響起。《解放報》以大版篇幅報道巴勒斯坦人在以軍炮火下的恐懼,凸出普通巴勒斯坦人無辜成為犧牲者的憤憤不平。財經報刊《回聲報》也刊登文章,介紹國際社會逐漸出現的對以軍狂轟濫炸的不同意見。《費加羅報》今天的報道則側重法國國內兩種矛盾的民情,一邊是隨這次中東危機而更加嚴重的反猶主義,另一邊則是面對越來越多的巴勒斯坦人無辜喪命而萌生的同情。《十字架報》邀請一名學者和一名法國執政黨議員討論反猶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的相關和相斥。法共《人道報》則特別聚焦圍繞這次中東危機的資訊戰。該報社評文章指出,圍繞這次中東衝突,一方面是讀者對媒體公正性的質疑從未如此之高,另一方面則是媒體工作者的角色對於應對假新聞至關重要。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