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中國經濟在信任危機中受損

發表時間:

1月18日出版的法國各大全國性日報頭版新聞焦點各有側重:《費加羅報》突出報道了剛剛擔起法國內閣重任的文化部長達迪已將目光瞄向2026:正式宣布將參選下屆巴黎市長一職;《解放報》聚焦法國出生率創新低的現實,回顧總統周二新聞發布會上所作承諾,批評馬克龍沒有點明問題的關鍵癥結之一即:缺乏公共幼兒服務;另外,以哈衝突已進入第四個月,在以色列媒體的報道渲染下,人質的命運在以色列引發普遍擔憂,但加沙的人道主義局勢卻鮮有人問津,這是《十字架報》關注的焦點;《回聲報》則在頭版刊出“中國:巨大的信任危機”的醒目標題,揭示了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成為除疫情三年外最近三十年最低增速之一的情況。其他各大日報也紛紛報道了中國經濟放緩、人口增長進一步下降的消息。

法國報紙摘要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廣告

中國人口連續第二年下降

2023年,中國經歷了三十年來最低的經濟增長(不包括疫情期間),人口也連續第二年下降。法國各報集中報道了此一消息。報道指出:這兩個現象凸顯了中國面臨的困難,以及三年疫情期間採取的嚴格清零政策帶來的後果。面對日益增長的經濟壓力和不斷變化的社會行為,中國出生率放緩。中國國家統計局1月17日星期三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總人口為14億零九千萬,與2022年底相比,人口減少208萬。人口危機以及當前勞動人口老齡化引發了諸多問題,尤其在經濟和社會層面。

在經歷了數十年嚴格的計畫生育管控措施之後,如今的年輕人出於經濟原因的考量,不願成為父母。許多夫婦面對生活成本的急劇上升,以及經濟放緩背景下就業市場不斷加大的壓力,對生育第二個孩子望而卻步。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享受生活,而不為子女所累。“不結婚、不生育子女”已成為中國互聯網上流行的口號,成千上萬的人在網上交流,打破傳統,尋求新的生活方式。

面對人口危機,當局出台了多項鼓勵生育的措施,地方當局也推出多項家庭補貼,但種種努力至今尚未產生較大效應。

中國經濟在信任危機中受損

另外,中國2023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5,2 %,取消嚴厲的抗疫措施並沒有帶來預期的反彈。《回聲報》指出:此一增長數字是除疫情三年外最近三十年最低增速之一。

中國總理李強周二在達沃斯論壇上披露了這一增長數字,同時強調說:此一增長率符合北京年初設定的“5%左右”的目標。不過,穆迪分析的經濟學家克魯斯(Harry Murphy Cruise)卻認為:儘管中國經濟超過了2023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但整個一年的結果並沒有實現官員們的期待。在解除嚴格的封控措施後的第一年,原本期待出現一系列活動,家庭和企業會追回損失掉的時間。然而,剛剛過去的一年,卻是家庭信心動搖、企業格外謹慎的一年。嚴厲的抗疫措施給民眾留下了深深的創傷,房地產危機則進一步加深並削弱了消費者的信心,並拖累了其他行業。

目前許多不確定因素仍然存在,預計2024年將繼續受到影響。

台灣不屑北京的威脅

此外,《回聲報》在時事博客« La Story »專欄刊出報道,對台灣大選結果所包含的意義進行了分析。

該報指出:這次選舉結果頗令北京不快。儘管北京不斷施壓台灣,讓當地民眾持續地生活在可能受到侵襲的恐懼中。然而,威脅和恐嚇並沒有動搖珍視民主的台灣人民的決心。台灣的票箱最終做出選擇。民進黨連續第三次贏得大選,這在民主國家中也並非多見。北京對台灣民眾的選擇十分不快。不過,中國暫時沒有展開新的環島軍演。

報道指出:台灣的地位十分微妙:一方面是聲稱對其擁有主權的中國,另一方面,則受到美國的保護。對台灣而言,美國將於年底舉行的大選具有決定性意義。雖然拜登對台立場十分明確,但共和黨方面的情況卻不盡然,充滿了不確定性。

台灣新總統早在競選期間就曾表示:計畫在政治和安全層面更多地轉向美國。儘管鮮有國家正式承認台灣獨立,但台灣卻與美國、日本等強大的盟友保持着非正式的重要關係。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