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文藝欣賞

中國的禁慾主義和世外桃源在賽努奇博物館展出

發表時間:

香港建築業巨頭,慈善家何耀光(1907-2006)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收藏藝術品,他的收藏是中國私人擁有的最後一批中國古代繪畫收藏系列。這一系列藏品在2018年捐贈給了香港藝術館。目前,法國巴黎亞洲藝術博物館又名賽努奇(Cernuschi)博物館正受益於這一捐贈,借到了該系列藏品中幾乎三分之一的藏品舉辦展覽。法國費加羅報指出,名為"世外作畫,明清時期的僧侶和學者"的展覽展出的明代文人風景畫,柔和雅緻的畫風蘊含著一種生活哲學。

"世外作畫,明清時期的僧侶和學者"展覽招貼。
"世外作畫,明清時期的僧侶和學者"展覽招貼。 © 網絡圖片
廣告

展出的藏品約有一百多幅捲軸,有的長卷幾乎有十二米長,此外還有幾本冊頁和數幅書法作品。這些作品出自最著名的山水大師之手,他們大多活躍於明末清初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不願在清朝的統治下仰人鼻息地生活,很多想往智慧和詩歌的文人儘可能地遠離北京的朝廷,退居到黃山或武夷山區,那些還沒有被清軍踏足的地方。有的甚至出家為僧。所有這些人都珍惜他們生活的新環境,認為這是有利於禁慾主義、冥想和與自然融合的世外桃源。

賽努奇博物館館長兼聯合策展人Éric Lefebvre指出,自2004年在巴黎大皇宮舉辦 "聖山——中國博物館之寶 "展覽以後,在巴黎就沒有看到過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展。他說:"在新冠時代,這(組織畫展)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與香港藝術館的夥伴關係從未動搖過。然而,由於空運已變得相當稀少,我們不得不將我們的運輸成本乘以4倍。這削弱了我們(展覽)的預算。幸運的是,成果就在展牆上。從唐朝(公元7世紀)開始,山水畫流派在中國蓬勃發展。它是在宋朝時期(10-13世紀)被編纂確立。最後,在17世紀的明清時期,它再度輝煌。

凈化心靈和思想

在展廳的半明半暗中,這個以山水為唯一主角的整體作品的神話和宗教色彩十分明顯。巨型的山峰,在外觀上往往是擬人化的,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被認為是天的支柱。當參觀者在這些全景圖之間流連時,能夠感覺到畫作散發出的一些道教或佛教的氣息,這些氣息是鮮活的。在前景,總有一座橋。它將兩個世界分隔開來。現實的世界,有岩石和卵石。而另一個是理想世界,擡眼即可追隨而上。和西方的祭壇畫一樣,這種上升也是精神的升華。就這樣,上上下下,走在像龍脊一樣曲折的道路上,從峽谷抵達雲端。陡峭的懸崖、凌空傲視、峽谷、洞穴、瀑布、扭曲的松或修長的竹、霧海、村莊和小船。所有這些給出了世界的縮影,令人神往。

一群朝聖者,或一位孤獨的隱士,謙卑地忙碌着,像螞蟻那樣,這裡採下長生的蘑菇。那裡正在慶祝某個季節。幾個系列的捲軸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記錄下來。最精緻的總是最後一幅,因為那是冬天。雪是絲綢畫面的巧妙留白。還鄉的明朝忠臣們通過作畫來暗示他們的懷舊之情。專家指出,這些作品源於有時是跨越幾個世紀的風格譜系。當然,執畫筆的手始終是自由的,個人的。但是只有在掌握了古老的繪畫技巧後才會被欣賞:"斧劈皴"、"披麻皴"、"畫雲技法"、"荷葉 "或 是"皴紋 "的觸感......這種傳統中的現代性,被充分理解的古典主義,甚至在某些墨跡的使用中都可以看到。

從神聖的風景開始,就這樣發展直到被證明永無止境。好奇的人並不需要了解中國象徵主義的所有奧秘,就可以欣賞到這些作品。只需要對各種變化和細微的差別保持敏感就足夠了。儘管知道梅花不畏嚴寒率先綻放,暗示着對野蠻人入侵的抵抗,會更好理解作品。或者說,松樹的虯曲形狀或盆景的生長,將人與生存的限制物化。早在公元4世紀的中國,宗炳就定義了山水畫的主要原則。它能凈化心靈和思想。近千年後,他的一位追隨者——清初著名畫家王輝補充說,每次展開這些捲軸,都會經歷一次 "靜止的旅行",總是寧靜的,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世外作畫,明清時期的僧侶和學者"展覽直到3月6日結束,巴黎八區Cernuschi博物館。展覽目錄208頁,35歐元。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