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風光

歷史中的杜伊勒里宮

發表時間:

杜伊勒里宮曾是法國的王宮,位於巴黎塞納河右岸,於1871年被巴黎公社焚毀。1559年法國國王亨利二世去世後,其遺孀卡特琳·德·美第奇決定搬出盧浮宮,另建新宮。1564年,卡特琳·德·美第奇下旨在盧浮宮西面約250米遠的地方營建杜伊勒里宮。

Podcast
Podcast © FMM
廣告

伊勒里宮的設計師是菲利貝·德·洛梅(Philibert de l'Orme),他在設計時參考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宮殿建築,將布局設計成南北向的長條形宮殿,西側的所有主要房間都面向西邊的杜伊勒里花園。宮殿主體建築為兩層,一層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公用空間,二層是卧室和起居室等私人空間。二層之上有閣樓屋頂。建築正立面中央為圓穹頂,兩翼為法式方穹頂。杜伊勒里花園的布局仿照美第奇太後的故鄉——意大利佛羅倫薩的花園,布局對稱,種植了來自意大利的檸檬、柑桔等植物。宮殿於17世紀初完工,由“花廊”(Pavillion de Flore)與盧浮宮相連。

到了1870年7月19日普法戰爭爆發,拿破崙三世帶病出征,在色當戰敗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滅亡。隨後成立的第三共和國面臨內憂外患,1871年3月18日巴黎市民舉行起義,成立巴黎公社。

1871年5月23日,法國政府軍攻入巴黎,公社當局見面臨失敗,下令焚毀巴黎的各主要建築,包括杜伊勒里宮。12名公社社員於23日晚7時攜帶焦油、瀝青和松節油,到杜伊勒里宮內縱火。大火燃燒了兩天,直到5月25日方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但宮殿建築已被燒到只剩下外殼。

儘管內部被完全焚毀,但其外立面依然完好,可以復建。事實上,被完全焚毀的巴黎市政廳和盧浮宮側翼等建築都已在19世紀70年代按原樣重建。但經過反覆權衡,第三共和國政府決定不修復杜伊勒里宮,因為這座宮殿已經成為法國君主制和帝制的象徵物。

1882年,法國國民大會決定拆除杜伊勒里宮廢墟,1883年9月30日拆完。杜伊勒里宮拆除後,原來一直封閉在廣場中的盧浮宮庭院第一次暴露在城市景觀中,並成為巴黎東西歷史軸線的起點。

2003年,一部分法國團體和個人提出重建杜伊勒里宮的構想。重建的理由之一是盧浮宮前的廣場過大,再加上與其相連的杜伊勒里花園,使得香榭麗舍大街向東的透視空間消失在雜亂的廣場中,而在1883年之前,杜伊勒里宮的壯觀立面是這條透視空間的完美終點。另一點原因是盧浮宮的中軸線與香榭麗舍大道並不在同一條直線上,而是形成一個夾角,導致視覺上的不對稱(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向左偏),破壞了整體的美感。第三點、也是最實際的原因,是可以利用重建的杜伊勒里宮內的龐大空間作為盧浮宮博物館的新展覽空間。

關於杜伊勒里宮內部房間結構、陳設、布置的圖片資料都在,重建工作面臨的技術困難非常小。同時宮中原始的傢具、油畫和其他陳設物品也保存完好。這些物品在1870年普法戰爭開始後不久就從宮中運出,以防遭受戰爭破壞,如今仍堆放在盧浮宮的地下庫房之中。

重建杜伊勒里宮的費用初步估算為3億歐元 。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