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生態 健康與科技

拯救被人類破壞的大自然 關注生物多樣性峰會

發表時間: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Cop15 )於12月7日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開幕,來自全球各地的代表參加為期兩周的峰會,希望達成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際拯救自然協議。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第15屆生物多樣性峰會開幕式上致辭警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經成了動植物和自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第15屆生物多樣性峰會開幕式上致辭警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經成了動植物和自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REUTERS - CHRISTINNE MUSCHI
廣告

本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從12月7日到19日舉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科學家和活動人士參加峰會,希望達成國際拯救大自然協議,就是在未來十年有一份全球路線圖,來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進行維護、保護、恢復和可持續管理。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開幕式上致辭警告,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已經成了動植物和自然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他呼籲出席會議一萬多名代表應當抓住機會,共同制定出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的協議,與自然和平相處,通過新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公約》,以便達成在2030年之前讓全球有更“自然”的目標,而且現在時間緊迫。

分析指出大自然本應該是我們人類社會一直關注的問題,哪怕只是出於純粹的自私考慮都需要保護大自然,因為大自然為我們提供可呼吸的空氣和水、滋養我們的地球和海洋,但是人類無節制的經濟生產活動不斷破壞自己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如果有一天大自然枯竭,這也意味着人類社會的完結。

令人悲觀的是人類社會缺乏遠見,繼續破壞大自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消息顯示,75%的陸地和66%的海洋環境已經被人類活動進行了明顯的改變,從1970年到2018年期間有大約69% 的包括魚類、鳥類、哺乳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這些有脊椎動物的消失,1/3土地嚴重退化,而且空氣污染和極端天氣讓自然災害頻繁發生也加速動植物的消失。

大自然可持續發展

本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的主要目標有,擴大保護區域面積,目前只有17%的陸地和10%的海洋地區受到保護,但大會希望各國能在2030年之前,將該保護面積擴大到30%。

本次締約國大會擬定討論保護人類生存需要的自然和能源框架,包括將農藥和殺蟲劑用量減少一半,消除塑料垃圾污染,以及取消數10億美元可能破壞環境的政府補貼,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農業和漁業創造條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強調,到 2030 年生態系統退化的成本估計每年對人類社會造成大約3 萬億美元的損失。

就在本屆峰會召開之際,10多名加拿大當地原住民抗議,期望與會者關注他們的處境,保護他們擁有的土地。

世界自然基金會負責人胡珀(Bernadette Fischler Hooper)呼籲各國政府不要錯過拯救大自然的機會。

早在1995年巴西地球峰會上曾經達成《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本次期望達成的新《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協議》被視為在自然領域的《巴黎氣候協議》,非政府組織呼籲與會各國達成可以檢查的目標。

由於新冠疫情,本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推遲了3年才得以舉辦,不過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沒有受到國際重要領袖的特別關注。

另外在保護生態環境問題上同樣存在着全球南北差距等重大分歧,許多發展中國家希望富裕的發達國家能夠提供更多資金來促進保護生物多樣性,與氣候峰會一樣,每年需要 1000 億美元支持發展中國家。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