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反送中故事《夜更》和烏坎村選舉紀實《迷航》獲台灣金馬獎

發表時間:

台灣第57屆金馬獎21日舉辦頒獎典禮,最佳劇情短片獎頒給體現香港反送中運動的影片《夜更》,最佳紀錄片獎則由拍下中國廣東烏坎村民六年抗爭過程的《迷航》獲得。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郭臻和李哲昕都是來自香港的年輕人。

57屆金馬獎21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盛大頒獎,最佳紀錄片獎由「迷航」獲得,導演李哲昕與獎座開心合影。
57屆金馬獎21日晚間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盛大頒獎,最佳紀錄片獎由「迷航」獲得,導演李哲昕與獎座開心合影。 © 中央社
廣告

《夜更》

講述“反送中”運動故事的香港短片《夜更》(Night is Young)獲獎後,身在香港的導演郭臻透過感言聲援12名目前被關押在深圳的港人,並表示這部片屬於“世界每個不同角落,而又擁抱良知的香港人”。

郭臻表示:這個獎暫時由我們保管,到有日黎明來到,再交還給大家。願大家好好療傷,好好休息,好好去愛,好好地去照顧人性的複雜,然後擇善固執。最後他想向全世界講:願自由歸於人民!

郭臻長期關注香港社會議題,他在2013年曾以短片《流放地》入圍金馬獎,這次是他第2次入圍金馬。《夜更》是繼《浮瓜》之後,郭臻第二部直接涉及政治題材的作品。故事結構簡單,虛實交替,在虛構情節中加插反送中運動堵路等抗爭現場畫面,輕描淡寫地描繪的士司機一晚之間遇到的人與事。從一位的士司機的視角出發,呈現大時代的某一切面。

現年 34 歲的郭臻介紹:自去年七月徹底停止長片計畫後,他和許多港人一樣,遊行上街為主,年尾才正式開拍《夜更》。他與拍攝團隊駕的士來回穿梭各區集會與示威現場,他坐在出租的士車後座,攝影師則坐在駕駛座旁,偷偷架起攝影機。繞過人頭涌涌的大排檔,轉角便是大批防暴警察與記者對峙場面,一名警員舉槍指向記者群。這一幕,郭臻放進了影片《夜更》。

因資金緊絀,戲中角色全由素人擔任,就連主角也是由現任香港柴灣區議員蔡志強義務出演。38歲的蔡志強,十年前開始任職的士司機。戲中的士車,亦由他免費借出。郭臻原想找四、五十歲的的士司機幫忙,但怕他們大多擔心惹麻煩拒絕參演,只有蔡志強一口答應。

故事片《夜更》里的的士司機,看的是《蘋果》直播,卻又會嘮叨年輕抗爭者不要生事,影響別人生活;他沒有明確政見,一方面埋怨抗爭影響生計,一方面對年輕抗爭者心生憐憫。角色性格原型取自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平凡人;從茶餐廳老闆到的士司機,他們的政治立場模稜兩可,又有點欺善怕惡。

郭臻說:走上街頭,與港人同行,是他參與社會運動的方式;創作《夜更》,換上導演身分,則讓自己進入一個相對冷靜、抽離的狀態,去整理與呈現這一年的某些觀察。他還說,自己大多時間僅憑直覺拍攝,亦無意透過《夜更》就反送中運動作深層次梳理。他甚至刻意避免去想作品會帶來什麼影響或觀眾迴響的問題。

《迷航》

第57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則由香港女導演李哲昕的《迷航》奪得。這部紀錄片長達3小時,製作時間長達8年。內容拍攝2011年中國廣東烏崁村民因土地被貪官非法變賣,挺身集體抗爭,以民主投票,選出抗爭領袖執掌村委會的過程。

烏坎村選舉引發一場中國基層民主實驗。紀錄片《迷航》分為上下兩部,上半部題為“抗爭”,回首事件根由,記錄村民試圖通過抗爭和公平選舉重奪對土地的權利;民主還剩最後一里路,但選舉過後,民意危機及政治黑幕卻接踵而來。

電影下半部題為“之後”,聚焦烏坎村人抗爭後的困境,由事及人,導演長時間追蹤運動中核心人物,有老謀深算的運動領袖林伯、啟蒙村民抗爭意識的熱血青年阿宏、以及回鄉投入抗爭的少年阿興。六年過去,有人生有人死、有人走有人留、有人陷入貪污迷局、有人遠避美國尋求庇護、有人再次號召集結⋯⋯。

電影《迷航》所記述的烏坎村基層民主實驗,是敲響中國民主的第一聲鐘響,還是預言革命死亡紀事?民主到底是什麼?它是終點,還是方向?《迷航》提出的問題是深刻的。

香港年輕女導演李哲昕長期關注社會變革中個體的處境及抉擇。《迷航》為其執導的首部紀錄長片,曾經入選2019年溫哥華影展、香港亞洲電影節,及2020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亞洲視野競賽。

獲得台灣金馬獎後,李哲昕發表感言說:從進村到現在,差兩天便完整9年了,這9年時候裡面,有非常多的人給過我支持和幫助,我想這個獎也同樣屬於沒有辦法今天親身來到台上的同伴。

李哲昕還說:2020年是一個艱難、充滿各種挑戰和迷航的年份,不管眼前的航程有多迷航,希望我們依然可以相信,紀錄和想像力的力量。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