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台灣分析:美國對中國及台灣仍采戰略模糊路線?

發表時間:

台灣列車出軌重大傷亡事件後第二天,習近平對台灣表示慰問,但並未改變中國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的規定動作。相信不會看不到兩者反差的台灣一方,即便是在發生幾十年最大傷亡事故之時,對中國大陸武力侵台的憂心不減。

台灣海峽
台灣海峽 © 維基百科
廣告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日前表示,美方未來會考慮推進台美雙邊關係的高階官員互訪機會的發言,就此問題,台灣的國際關係學者在4月3日舉行分析討論認為,未來台美高層互動重點,在於美國將把過往的互動限制放多寬,及雙邊會晤是否觸及重要議題。

台灣專家應該已經注意到: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Ned Price)近日的表示是預訂了一定條件的。她說:“美方將如同以往,在能推進美台非官方關係,且讓雙方在共同關切議題上能有實質意見交換的情況下,考慮高階官員訪問華府與台北的機會。”這樣的話,大概也是說給海峽兩岸聽的。

眾所周知,過去數十年間,美國國務院制定負責的內部限制措施,規範美國外交、軍事與其他官員和台灣官員互動。只是在前總統特朗普卸任的幾天前,蓬佩奧領導的國務院才宣布取消美台交往限制。現在台灣更加關注的是新總統拜登是否會延續特朗普的政策。

中央社報道說:台灣時代力量3日下午舉辦“後疫情時代的印太戰略關係”研討會,拜登總統就任後,美國是否調整對台政策引發諸多討論。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和戰略學者張國城認為:從特朗普到拜登,美國對中國及台灣仍采戰略模糊路線;台海若發生武力衝突,美軍是否介入還需更細緻的討論。他指出,台灣內部針對台海衝突的軍事準備還未充足,包括相關港口、後勤資源或軍事部署如何與盟軍配合等,相關討論都未臻完備。張國城還指出,台灣內部瀰漫失敗主義及投降主義聲音,令人憂心;從緬甸及新疆棉事件來看,中國正在針對國際制裁進行壓力測試,台灣必須要審慎因應。

張國城希望:今後台美高階官員互訪時,除了關注互訪形式外,更該關注雙邊洽談的議題,及雙邊就重要議題可否取得共識;如果台美就重要議題,並無合作的準備或存在歧見,高階互訪效果就會有限。張國城還以台灣的爭議事項,含萊克多巴胺豬肉為例指出,如果到時台灣反萊豬的公投通過了,將給予外界的印象將會是:“美國連台灣這麼需要美國的政府都無法說服,又怎麼說服其他國家呢?這樣的觀感對美國會是一大影響。

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則從中國不斷挖角台灣高科技人才議題切入,強調台灣社會必須正視相關科技外流的國安危機,且由過去包括鳳梨及虱目魚等事件,都看得出中國的“養套殺”模式持續步步進逼。

汪浩指出,對於中方壓力,台灣立法院也要有應對方式,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導彈使用台灣晶片,台灣國安單位則要思索因應之道。台灣還應該要通過台版“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用以制裁違反人權的中國官員,這將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至於中國近年奉行戰狼外交,台灣學界對此要有更完整的討論及分析。

日本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主觀察說,拜登政府認為有必要給中國清楚的訊息,以免中國發生戰略誤判;至於日前美國印太司令所謂中共可能在6年內攻打台灣一事,他個人判斷可能性不高。

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在中央社採訪時指出,日後的觀察重點是美方將把相關規則放多寬;他判斷,拜登政府可能將恢復若干美台交往限制,例如在美國政府機構內不得展示中華民國主權象徵等。

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3年任期將屆,傳出接任人選是美國國務院亞太副助卿孫曉雅(Sandra Oudkirk)。專家們認為:這個預期的美國人事變動也有待觀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