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河南人民政治覺悟高 成功阻止外媒記者拍攝”

發表時間:

來自國際和大陸社交媒體信息顯示,鄭州發生水災幾天後,一些前往當地採訪的外國媒體人員受到幾位鄭州“民眾”的圍堵阻攔,指責他們的報道給中國抹了黑。

7月23日的鄭州街景俯瞰
7月23日的鄭州街景俯瞰 © REUTERS - ALY SONG攝影
廣告

有推特和大陸微博的視頻片段分別顯示以下幾個場景:一名後被證實記者身份的外國男子與陪同人員一起,在鄭州街頭受到幾位中國男女的圍堵拍照和指責。德國記者不斷用英文問“你們是誰“?一位戴口罩的藍衣女性邊對他拍照,邊低聲回答,好像說的是:”我是中國人“。

另一位戴黑口罩黑帽的年輕女性全程參與兩位中國男性和德國記者的爭論,這兩位不戴口罩的男性指責外媒報道給河南抹了黑,不友好,造謠攻擊污衊了中國。德國記者於是提出要求,希望也採訪他們,一男性回答:“我不接受你的採訪,我討厭你”。德國記者只好笑納放棄。

但另一位男子拉拽德國記者胳膊不許他離開時,黑帽口罩女趕緊介入,高聲勸說:“不要動手,不要着急。聽我說,”但她不斷警告後,又好像沒什麼可說似的。另一個片段顯示:同位黑帽口罩女向德國記者解釋:他們認錯人了,以為德國人是寫了抹黑鄭州的文章的英國BBC記者。

在場的還有一位美籍華裔女性,她一直在為德國記者與鄭州人間進行溝通。後來她把事件的過程寫在推特上,才使人知道她是美國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記者蘇奕安。

多維網則轉引大陸觀察者網的報道稱:這名在鄭州街頭被人圍困“問責”的老外是德國之聲(DW)駐北京記者馬蒂亞斯·比靈格(Mathias Bölinger)。說這人7月22日啟程前往河南,在德國之聲24日發布的新聞短片中,神色局促,停頓頗多,但依舊不忘借河南災情抹黑中國。縱觀他的推特,多有轉發、撰寫抹黑中國新疆和香港事務的推文。

多維網文章還以網友之口稱:在鄭州街頭為德國之聲記者解圍的是《洛杉磯時報》北京首席ALICE Su,(中文名字為蘇奕安)。並介紹說她“從小在香港、台灣、加州和上海生活。畢業於普林斯頓和北京大學,應該又是學傳媒新聞的,之前在中東當了4年的自由職業者。”還查到:“此人推特置頂貼是抹黑新疆的專題報道。並說:”從Alice Su的推文得知了鄭州群眾後續對兩人的態度:解釋完之後,群眾相信了他們的說法。有一位黑衣女士還說:這兩位是德國朋友,大家應該歡迎。大家鼓掌,一位群眾說抱歉。

以上是多維的有關報道,但從視頻上,看到的主要是兩男兩女在和外媒記者爭論,並沒有引發多少路人圍觀的興趣。

視頻顯示兩位外媒記者的面目是無遮無掩的,他們的身份也得到中國媒體的調查證實,但參與街頭議論的兩男兩女身份無從得知了,只能將他們視為鄭州市民。在這兩男兩女中,兩位又拍照又說話的中國女性自己戴了大口罩,而所有參與這場街頭議論和圍觀的人,甚至過路的人都沒有戴口罩。所以誰也看不清這兩位“愛國鄭州女“的長相,而兩位指責外國記者的“鄭州男”雖沒戴口罩,但視頻里顯露的不是他們的背影就是側影。在信息封鎖下,他們是如何迅速得知BBC發表的有關鄭州水災報道的?也不得而知。

至於BBC哪篇文章讓鄭州人不滿?據多維的說法是:BBC記者7月22日發布消息稱:“地鐵上的乘客被扔在站台上等死”,而此言論遭到網友反駁說:“我就在鄭州,救援人員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沒有任何人被丟在地鐵上等死。”“不要刻意抹黑中國,請用事實說出鄭州水災的真相!”

多維還引述:中國媒體《環球時報》發表評論稱,因為憤怒於BBC等外媒對河南水災等的不客觀報道,有人在網上呼籲警惕他們在鄭州的採訪,甚至主張在鄭州找到他們,上述摩擦不知是否與那些呼籲有關。

《環球時報》認為,中國公眾對西方媒體的報道產生憤怒情緒完全事出有因。西方媒體長期扮演了抹黑中國的角色,對西方社會形成偏執的對華看法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西方媒體在編造一個針對中國的超級謊言,它們的一些在華記者在這當中扮演了活躍角色,有些人的報道嚴重違反新聞從業人員基本道德,西方媒體顯然需要圍繞中國報道開展集體反思,真正回歸新聞報道的客觀原則。

該媒體總編輯胡錫進表示,強烈不建議各地民眾對西方記者個體進行現場圍堵。在那些記者沒有破壞性捲入並干預事態本身,而是作為採訪者進行記錄的時候,不宜以強制方式阻止他們的拍攝等。

他指出,第一,這無助於阻止那些西方媒體對中國發生的事情開展負面報道,扭轉不了他們的視角和態度,反而可能會給他們宣傳自己在中國的報道受到“衝擊”和“打壓”提供現場素材,使他們在西方的語境下進一步抹黑中國更加振振有詞。

第二,這樣的摩擦會高擡那些西方媒體,他們可以藉此炫耀自己在中國多麼“受到重視”。事實上,那些西方“主流媒體”的影響力都在下降,有些下降得還非常厲害,描述自己在中國“被重視”“受打壓”已經成為他們在西方自擡身價的常用套路之一。

胡錫進表示,中國社會對那些西方“主流媒體”影響力的很多印象還停留在互聯網時代之前。那些媒體當然仍有影響,但已遠不如前,他們急迫想圍繞中國搞事,彰顯自己維護西方利益的“不可取代”作用,在中國碰瓷對他們自我炒作有着特殊意義,我們不能遂了他們的願。

《環球時報》主張,要以更加恰當的方式與西方輿論機構博弈,中國公眾對他們的強烈不滿要更加有效地表達出來,包括被採訪的中國人完全可以毫不客氣地對那些西方媒體提出批評。在他們的報道發出後,如果有嚴重不實之處,中國被採訪者應高聲抗議,讓那些西方記者和他們所屬的媒體付出聲譽代價等等。

胡錫進並主張,不與出現在事發地現場的西方記者直接衝突,不給他們攻擊中國社會提供篡改、利用現場素材的額外機會。

在多維上述轉載環時文章後的留言大多持支持環時觀點,而在兩位外媒記者推特上的留言觀點則較多樣。其中大陸律師劉曉原的一句評論令人印象深刻,他說:“河南人民的政治覺悟還是很高的,這不,又成功地阻止了外媒記者拍攝。”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