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德國總理朔爾茨充滿爭議的北京閃電之旅

發表時間:

德國總理朔爾茨是新冠大流行爆發差不多三年以來,西方首位踏上中國大地的領袖,他在僅僅11小時的短暫訪問中,先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接着與中國總理李克強會晤。朔爾茨這次的訪問充滿着爭議,甚至在德國政府內部也有反對聲音。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中國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2022年11月4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在中國北京的人民大會堂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AP - Kay Nietfeld
廣告

朔爾茨在北京與中國領導人究竟談了些什麼?根據德國外交部的文告,朔爾茨在會晤後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他對習近平說,希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同時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對俄羅斯發揮影響力”。他還告訴習近平,“烏克蘭戰爭對全球開創了一個危險的處境,中國也難以置之度外,我們知道戰爭升級帶來的後果所有人都得承受”。朔爾茨對媒體接着表示,“也就是這個理由,我明確表示,排除任何以使用戰術核彈引發的升級極為重要,我高興的是,至少在這一點上,我們達成了協議。”

的確,根據中國官方文字,習近平表示,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反對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倡導核武器用不得、核戰爭打不得,防止亞歐大陸出現核危機”,習近平對俄羅斯侵烏戰爭的表述僅此而已,北京沒有顯示出任何要對莫斯科施加壓力的願望,官方稿僅僅一句,“中國支持德國與歐洲為鼓勵和平談判所做的努力”。但沒有任何中國投入化解衝突的承諾。

涉及其他有爭議的主題比如台灣問題,也沒有顯示出一絲雙方的觀點在互相靠近。朔爾茨對媒體強調,“我提及德國對地區穩定與和平日益增加的關切,中國對此有着特殊的責任”,在他看來,台灣的地位“只有在雙方達成和平協議的條件下才能改變。”

朔爾茨在中共二十大剛剛閉幕,習近平實現第三任的背景下訪問中國,被多個歐盟國家批評“單幹獨行”,去中國僅僅為了德國的利益。不過,朔爾茨在與中國領導人會面時間接地對因為支持台灣而遭北京抵制的立陶宛表示支持。朔爾茨對中方表示,“針對歐盟成員國一國的制裁形同針對歐洲統一市場,針對歐洲議員的制裁所有歐盟國家都不可能接受”,朔爾茨在這裡指的是2021年3月歐盟對中國新疆負責人頒布制裁令後,中方對歐洲議員採取的報復措施。

涉及中國人權問題,朔爾茨抵達北京前,特意與被請到德國駐華使館的被中國政府視為異議人士的幾位人權律師進行了加密視頻通話,其中有些著名的律師曾入獄數年,德國方面沒有披露他們的姓名。朔爾茨與習近平會面時,強調了人權的普適性質,這一點顯然讓中方不太高興。習近平引用德國前總理施密德的一段話間接反擊:“政治家應當以寧靜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以勇氣改變那些能改變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區別”。” 而且,習近平還間接地警告德國總理,“政治互信破壞很容易,重建卻很難”。朔爾茨在媒體面前也承認:“正如我們的談話所顯示的,在我們兩國之間存在着區別。”

但是對於德國來說,這些分歧不應妨礙兩國繼續經濟合作,朔爾茨甚至希望雙方“更多合作”,這讓美國和布魯塞爾非常不滿,他們認為德國過於依賴北京。朔爾茨則表示:"我們不贊成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脫鉤",但我們也十分清楚,這一經濟關係必須做到公平與對等,對投資相互開放"。

朔爾茨此行雖然極其短暫,僅僅11小時,但法國世界報評論說,朔爾茨首次訪中,比他的前任默克爾前後12次訪中加起來都要危險。德國政界則批評朔爾茨“選擇了一個最壞的時刻”訪華,德國右翼的基督教民主聯盟領袖梅爾茨批評朔爾茨對中共二十大召開還不到兩周的背景無動於衷:“二十大期間習近平對台灣進行了不惜動武的威脅,而習近平的前任胡錦濤在全世界的目光注視下被趕出會場。”德國外交部長貝爾伯克也毫不猶疑地直指:“是總理本人決定了這次訪問。”

德語報紙『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在對華政策問題上,歐洲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德國也不能撇開歐洲盟友單幹獨行。”北京則似乎表現出各個擊破的意志,習近平會晤朔爾茨時表示,希望中德“共同抵制陣營對抗、泛意識形態化等因素干擾”。

歐洲盟友數日來不斷批評朔爾茨作出的選擇,朔爾茨終於拿起筆向歐盟領導人和他的聯盟夥伴進行解釋。他於11月3日在美國政治新聞雜誌《政客》發表文章說,德國不想與中國脫鉤,但也不會過度依賴中國。他還說,中共二十大更加明確宣示馬列主義,隨着中國的變化,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改變。他表示,德國將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尋求合作,但也不會忽視有爭議的問題。他強調:“德國的對華政策只有在嵌入歐洲的對華政策時才能成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