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德國在分裂中告別核電時代

發表時間:

2023年4月15日凌晨,正如綠色和平組織所言:德國反核運動沉醉於它的 “巨大成功”,最後三座核發電站與電網斷開。在勃蘭登堡門,人們圍繞着一個象徵著核電過時的史前動物---恐龍巨雕慶祝。不過,除了柏林、慕尼黑等城市少數的慶祝活動,柏林當局正式終結德國核電歷史時沒有大張旗鼓。

2023年4月15日,,德國關閉了最後三個核電站,圖為最後關閉的內卡韋斯特海姆核電站。
2023年4月15日,,德國關閉了最後三個核電站,圖為最後關閉的內卡韋斯特海姆核電站。 REUTERS - HEIKO BECKER
廣告

 

德國逐漸告別核電,走過了20年的路程,儘管爭議不斷,以及不久前不幸遭遇歐洲發生的能源危機,作為歐盟第一大工業強國,基本遵守了2000年代初期制定的能源轉型時間表。特別是在日本福島發生核災難之後,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立場急轉,柏林從2011年加速終結核電使用進程。

在德國民眾普遍感覺核電危險的潮流驅動下,柏林迅疾的棄核戰略讓德國眾多的盟邦驚愕,後者認為核電在生產電力以及去碳化進程中仍會起到巨大作用。核電大國法國仍在繼續推動核電,並認為核電“安全和乾淨”。

烏克蘭戰爭引發的天然氣危機給柏林當局再添壓力,關於關閉核電站的時機,在德國政壇如同在公眾輿論中間,再次引發辯論。

德國議會綠黨黨團的外交政策發言人特里廷反擊說,“告別核電,告別得太晚而不是太早!”德國告別核電,可以說是綠黨的勝利。特里廷稱,415日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這是數十年德國強大的反核運動“對抗不可持續、昂貴且危險技術”的勝利。

2003年開始,德國陸續關閉了16座核電站。俄羅斯侵烏迫使這一進程暫停,在莫斯科切斷天然氣流量後,德國發現自己面臨著最糟糕的經濟情況。

朔爾茨政府決定把本應在20221231日關閉的核電站延長使用數月,德國的冬季最終並未在能源匱乏中度過,俄羅斯被其他能源供應國取代,唯一的後果是走出核電的共識漸漸消解。在最近德國公營電視ABD公布的民調中,59%被詢問的民眾認為在此刻告別核電是一個“糟糕的選擇。”

德國自民黨秘書長吉爾.薩萊批評說:“在一個仍然緊張的地緣政治環境中,這是一個戰略錯誤”,儘管該黨是朔爾茨與生態主義者聯合政府的合作夥伴。

德國反對黨基民盟主席梅爾茨尖銳地批評說,放棄核電是“近乎狂熱的偏見”造成的結果。“綠黨的創始神話戰勝了所有的理性”。梅爾茨應該不會忘記,他的黨的前任默克爾擔任基民盟主席十八年有餘,擔任德國總理也差不多十六年,她對德國終結核電起了重大作用。

最後關閉的三座核電站去年在德國發電量佔比僅為6%26年前,核電佔了38%。從1997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已經上升到46%,而十年前這一比例還不足25%

不過,德國仍然是歐洲聯盟最大的排碳國,三分之一的電力依賴煤炭生產。去年,為了應對俄羅斯天然氣斷氣,煤炭發電又增加了8%

德國使用能源的現狀與緊鄰法國適成對比。法國能源轉型部本周表示:“推動化石燃料以彌補淘汰核電帶來的電力不足的做法不符合氣候行動。”

對於一個告別核電的鄰居,法國這番話不知對方能否聽得進去。法國擁有56個核電站,以人口比例計算,為全球第一大核電使用國。在歐洲層面,柏林與巴黎有關核電的分歧非常強烈。

德國寧肯集中努力實現2030年達到80%的電力被再生能源取代的目標,同時,最遲於2038年關閉所有煤電廠。

這對德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提出了挑戰。德國總理朔爾茨說,未來幾年必須“每天安裝四到五個風力渦輪發電機”才能滿足需求。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