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賴清德“不卑不亢維持現狀” 國際靜觀北京出牌

發表時間:

台灣總統大選13日順利落幕後,中國大陸的反應如何?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之一。有消息顯示:賴清德團隊預判從當選起,中國將可能在軍事、經貿上對台施壓,同時也確立“不卑不亢維持現狀”的方針,靜觀北京出牌。

台灣中華民國國旗
台灣中華民國國旗 AP - Louise Delmotte
廣告

中國官媒14日下午透過微博披露解放軍船艦在海上操演影片,並聲稱:東部戰區某護衛艦支隊多艘艦艇近日組成編隊,前往東海某處海域展開實戰化、跨區海上演練,以提升編隊協同作戰能力。

台灣國防部則在14日晚間強調:國軍嚴密監控台海周邊海空域狀況,目前並無異常,將持續掌握監控中共的軍演動態。稍早,台灣國防部報告,從13日早晨6時至14日早晨6時,在台灣周邊偵獲共艦4艘次和空飄氣球1枚,但沒有任何中國軍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

台灣國策研究院副院長郭育仁昨天13日接受中央社訪問示警說:待任總統賴清德應立即籌組國安團隊,與總統蔡英文國安團隊能無縫對接,因為預判今天起,中國將在軍事、經貿上對台施壓。

中央社還報道:台灣淡江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嶽分析認為:台灣總統大選結束後,中共對台政策有5大重要觀察時間點;分別為:1月13日開票日當天、選後大陸國台辦首次例行記者會、2024年對台工作會議、3月的兩會期間、直到5月20日總統就職日。

張五嶽認為,民進黨的賴清德贏得總統大選後,國台辦發聲明強調民進黨不代表主流民意、阻擋不了統一大勢,顯示中共“失望但不絕望”,因為除了總統得票率外,民進黨立法委員席次未過半,中共對台工作大政方針不會有重大改變。

張五嶽提醒,台灣選舉結束後,對岸也需要一段時間沉澱,對台政策尚不會有重大宣示和改變,可先觀察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王滬寧於2024年對台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

今年3月“兩會”上將可看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有否發表涉台重要談話;另外全國人大會是否進行反分裂國家法施行細則等涉台相關立法。

張五嶽認為,從“兩會”後到5月20日總統就職日前,中共恐加大對台施壓,包括文攻武嚇、經貿脅迫等作為,儘管賴清德勝選在北京預期內,台灣選舉結果也不會影響兩岸關係結構性改變,但北京仍要透過一些做法表達態度,這是對內交代,也是對外宣示。他強調,中共升高台海緊張情勢,目的也是為了使賴清德的總統就職日演說內容可以回到北京容忍底線;隨著美國總統大選逐漸加溫,加上中美有恢復溝通,台灣選舉結果呈現“朝小野大”,推估中共對台有所施壓、管控,不過不會有重大危機、衝突發生。

事實上,美國政府的態度已經在北京的緊盯之下,美國在台協會(AIT)14日發新聞稿表示,美國政府遵循先例,在台灣總統選舉後邀請前資深官員以私人身分造訪台灣,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Steinberg)、前國家安全顧問哈德利(Stephen J. Hadley)在14日已經抵達台北,AIT主席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隨行。據悉他們15日將會見台灣現任總統蔡英文時,也會見到賴清德。北京肯定會密切檢視這一進程,台美雙方肯定也會對外低調行事。

這之前的報道顯示:美國總統拜登在聽到記者提問對賴清德當選反應時,回答說:“我們不支持獨立”,雖然是突兀的半句話,但海峽兩邊都不會誤解。

彭博(Bloomberg News)14日文章則指出,從2020年台灣大選以來,中國曾發射飛彈越過台灣上空,並施加新的壓力要台灣政府不要接觸美國官員,還試圖運用自身龐大的經濟來迫使台灣更為順從。但此次台灣大選的結果顯示:北京對台政策對台灣民意影響甚微,且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選擇也受到國內情況限制。

彭博引述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表示:“北京當局面臨兩種選擇,要麼繼續揮舞徒勞無功的軍事和經濟大棒,要麼改弦易轍換個方式尋求與台灣和平共存。”中國走上哪條路線取決於北京當局所認為的政治安全感,“一個更加自信的領導階層可能更有能力、也更願意嘗試新方式”。

而當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選擇受到不利的國內情況限制: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經曆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放緩,曾是經濟成長動力的房地產市場拖累了幾乎所有領域的活動。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內部的腐敗危機,也降低了中國攻打台灣的潛在可能性。

台灣官員還提到另一項限制因素,是中國目前希望避免破壞稍有改善的中美兩國關係。去年11月習近平在加州會晤美國總統拜登期間曾表態:中國不尋求與任何人進行熱戰,還說中國終將統一台灣,但具體時間未定。

分析認為:未來幾個月,中國如何回應賴清德當選,將考驗中美間的脆弱關係,初步跡象顯示中國選擇低調回應。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