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產能過剩”為何是一種“不公平經濟行為”

發表時間: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第二次訪華中多次使用了“不公平的經濟行為”一詞,該詞來源於美國總統拜登在2024年國情咨文有關中國的論述。對他們來說:以規模巨大的政府補貼,刺激某行業爆髮式發展所形成的,大大多於內需的過剩產能,用於碾壓別國企業,就是“不公平經濟行為”的一種形式。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於2024 年 4 月 8 日在中國北京出席新聞發布會
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於2024 年 4 月 8 日在中國北京出席新聞發布會 REUTERS - Florence Lo
廣告

耶倫在本周訪華時指出,中方大力支持製造業與國內發展目標有關,但目前由官方補貼所推動的產能遠遠超出國內需求,以及其它市場的承受能力。她還說,中國過於龐大,無法透過出口方式實現快速增長,並呼籲中方減少過剩的工業產能,以緩解對其它經濟體的壓力。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也曾經對習近平表示說:“從政治上講,歐盟領導人將無法容忍我們的工業基礎因不公平競爭而受到損害。” 但北京回答稱:歐盟最近對國家支持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的調查是“不公平的”。

也有海內外華人,雖並不懂習近平的“新質生產力”是什麼,卻在對中國產“新三樣”遭到歐美國家抵制之時,誤認為外國又在圍堵和阻礙中國的發展,是西方對北京發展高新技術存在不公平對待。

從中國改革開放最近20年的歷史看,“產能過剩”曾經和仍然是中國一貫產業戰略的武器之一,從“中國製造2025”計畫,到“一帶一路”,再到新三樣的新質生產力,有些就是為中國的過剩生產力尋找國際市場,甚至從一開始就是以政府天價補貼來吸引刺激造就一個新產業,從無到有儘快佔領國際市場份額。由於中國國內供需失衡加上房地產等經濟不景氣,也引發了外界對中國是否試圖通過出口來擺脫內部經濟問題的質疑。

前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曾經在國會作證時說,不要低估“中國製造2025”計畫,它的確是在國家層面上與有相應產業的國家競爭。對北京希望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技術的中心,萊特希澤表示,如果是中國要在這些產業與其它國家正當競爭,那沒有問題;但通過投入3000億美元補貼、限制市場准入以及強制技術轉讓等手段,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那就另當別論。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中國通高敏(Mary Gallagher)在其最新研究中說,從大躍進到中國房地產繁榮,產能過剩是中國更廣泛的治理方式的一部分,它的治理模式傾向於“產能過剩”和超額完成目標。復旦大學的蘭小歡和資產配置諮詢公司龍洲經訊(Gavekal Research)的謝艷梅也都認為,產能過剩是中共產業戰略的一個精心設計的組成部分,旨在增加投資和刺激競爭。

中國美國商會主席威廉‧紮里特(William Zarit)曾公開批評中共的產業政策說,“這一切對我們意味着,它是一個公司在跟一個國家競爭。”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日前在社交媒體X上發帖說:“從印度到巴西,從歐盟到越南,各國都在關注並採取行動保護本國經濟。”“沒有人試圖遏制中國,但大家正在從COVID疫情中吸取教訓,需要保護自己免受中國——這一世界第一大出口產品地——對其國內的挑戰。”

有學者指出:幾年前,“中國衝擊”新聞是因為中國出口產品導致美國製造業損失了超過200萬個就業。拜登和特朗普在競選過程中都一直在談論阻止就業機會流向中國。不同的是,這一次是先進製造業工作崗位以及與新興產業相關工作崗位的流失,也就是全球高端製造業的“好工作”的機會競爭。國外政府關注的是許多與製造業相關的“好工作”機會可能會離開,轉移到中國。

拜登政府的一些官員已經私下承認,耶倫訪華也不太可能讓北京改變整體經濟方針。曾任美國財政部官員和貿易官員的布拉德‧塞斯特(Brad Setser)告訴《華爾街日報》說,如果北京堅持現在的路線,最終可能把美國推向更有保護主義色彩的方向,進一步對華祭出更高的關稅等政策。

即便不會出現全球貿易戰,中國新三樣產品中的電動汽車就已經遭遇銷售放緩、運輸能力不足等瓶頸問題。金融時報報道:一些汽車行業高管表示,中國車商在歐洲的銷售不如預期,是造成該地區港口擁堵的主要原因。一些中國品牌的電動車在歐洲港口停放時間長達18個月。自去年12月德國政府停止對購買電動車提供補貼後,汽車在其港口的停留時間明顯變長了。

旅美中國民營企業家孟軍去年6月曾經吐槽:北京想要用新能源汽車來證明中國的這一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最快的。而實際上,這是一個比中國房地產還要爛尾的事情,因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絕大多數都是騙補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