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拜登白宮對華政策團隊成員相繼披露,緩和關係唱主調

發表時間: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下周三結束其為期4年的總統任期,屆時當選總統拜登及其團隊也將入主白宮,開啟應對國內外挑戰和機遇的嶄新四年。與其備受詬病的國內政策相比,特朗普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取得了不少歷史性和戰略性的突破,包括在印太和中東等多個地區。那麼,特別是在對華關係和亞洲政策上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採取何種政策,其中心思想如何必然是各方關注的話題。

拜登政府的“印太沙皇”坎貝爾資料圖片
拜登政府的“印太沙皇”坎貝爾資料圖片 © 網絡圖片
廣告

由於美國公開的政策探討環境,有關這一話題的闡述已在此前得到了拜登外交政策核心幕僚的多次提及。例如,剛剛被拜登任命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新設立的印太協調員位置,在奧巴馬政府中曾擔任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庫爾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便在周四齣席亞洲協會舉辦的中美關係研討會上表示,他認為雙方應暫停針鋒相對,“各自後退一步,再各自前進一步”。

現年64歲的坎貝爾被廣泛認為是奧巴馬時期“重返亞洲”戰略的關鍵設計者。他在14日發表公開演講時闡述了美中關係合作共存的前景。他認為有兩件事是必要的:第一,設立合適的接觸渠道和機制;第二,向中方提出,兩國關係如果沿着當前道路走下去,將進入非常可怕的境地,某些方面可能比冷戰還要糟糕,而且因為兩國經濟上相互依賴,對雙方、區域和全球造成的損害更大。他談到,“一種智慧和恰當的做法也許是,彼此都停下來,深呼吸。也許後退一些,反思一下。考慮一下雙方都可以邁出的一小步,釋放在未來至少保持一種可行關係。”

坎貝爾在線上討論會上說,中國不會改變自己的制度,美國也不會撤出亞洲,但切實的“一小步”可以包括放寬簽證政策,改善記者、領事館的處境等。在研討會上,坎貝爾強調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應集中“解決自己的問題”,以及快速取得成果。在處理中美關係方面,他提出指導原則會是“可預測性、穩定性和清晰性”。他表示,在中美關係最初的焦點會是與美國的盟友及夥伴建立共識,但很大程度上它們亦須先應對艱巨的本國健康、經濟和社會挑戰。

另就外界有關應與北京重建信任的討論,坎貝爾指出,在美國方面、重要的是不要誇大信任這個元素的重要性。他重申,一個可能比較好的方法是集中實行那些“不會失敗”的“小步走”以避免意外,以及就近年一些處理不善的議題進行清楚地溝通。特朗普政府在1月20日權力交接之前,密集發布立場強調的對華政策,包括打破常規提前數十年解密並公布其所制定的印太戰略,解除美台關係中的自設限制,制裁中國南海爭議基建負責人、強化對具有軍方背景的中企投資禁令等。

對此,坎貝爾說,“這真的是一種嘗試,不僅僅是入土為安後還要繼續治理地嘗試。如果這些都這麼好,為什麼不在半年前或一年前就做呢?”他反問道。他認為,“但在剩下四、五、六天的時間裡做這些事情”,特朗普政府這麼做不是為了留下執政遺產,而是意在苛刻對待拜登政府。

坎貝爾表示,“(放在新政府)門口的很多東西感覺更像是誘殺裝置,而不是,你知道,歡迎包。”不過,他也說,雖然北京政策圈內有人贊成改善與華盛頓的關係,但也有人認為美國正處於結構性衰退,希望中方推動其優勢。與此同時,就北京正在打壓香港和新疆,在南海施展拳腳,挑戰印度,貿易恐嚇澳大利亞,並試圖分裂美國和歐洲的聯盟關係,他說,“我們在前進的過程中,必須在我們的計算中算是認識到了這些問題,並明白中方在玩一種強硬的遊戲。”

活動中,不僅僅是坎貝爾,在這場由騰訊、雪佛龍等跨國企業贊助的線上研討會上,包括里根時期的國務卿舒爾茨(George Pratt Shultz)、有着“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之稱的基辛格,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等多位曾在中國求學、工作或投資多年的前政要、行業領袖和專家學者大多呼籲改變美中之間“零對話”的僵局。此外,繼選定坎貝爾擔任白宮“印太協調人”後,拜登又為其挑選了一位專註處理中國事務的下屬——勞拉·羅森伯格來擔任白宮“中國事務資深主任”。

據悉,這一職務之前在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位階為“主任”,此次是第一次升級為“資深主任”,以凸顯出拜登政府就對華政策的重視。羅森伯格曾在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國安委負責中國和朝鮮半島事務的主任,管理和協調美國對華和朝鮮半島政策。她也曾是希拉里2016年競選總統時的外交政策顧問。希拉里敗選後,她離開政府,成為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羅森伯格還在美國務院擔任過高級職務,亦曾是時任副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的幕僚長。在拜登新政府中,布林肯已被提名為下任國務卿。

消息宣布後,羅森伯格15日通過推特表示,新工作“任務艱巨,很榮幸能再次和一個極好的團隊一起為美國人服務”。去年5月,她曾在《新聞周刊》撰文指,“中國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不斷增長,並試圖將自己的制度描繪成和我們一樣合理合法,這從根本上是與美國利益背道而馳的。”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