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極端天氣災難頻發,GIEC最新氣候變化報告備受關注

發表時間:

由195個國家專家組成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GIEC)26日起舉行線上閉門會議,討論制定該機構最新一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以期在11月在蘇格蘭舉行的新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之前,向各國決策者提供討論和談判的基礎。在世界各地近期連續發生極端天氣現象,並導致人員傷亡背景下,該委員會時隔七年的最新評估報告備受關注。

2021年7月23日,距離新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還有一百天,環保組織在倫敦議會廣場集會,呼籲切實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2021年7月23日,距離新一屆聯合國氣候大會還有一百天,環保組織在倫敦議會廣場集會,呼籲切實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 REUTERS - PETER NICHOLLS
廣告

的確,最近一段時期,世界各地接連發生極端天氣現象。從加拿大的高溫酷暑天氣,到美國西部的野火,從德國與比利時遭遇的嚴重水災,到中國河南鄭州的強降雨天氣,嚴重的物質、人員損失震驚輿論,將氣候升溫挑戰的迫切性推向輿論前台。儘管科學地量化大氣升溫與這些極端天氣的直接關係尚需對相關數據的進一步分析,但兩者間的關係已經越來越難以質疑。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七年前的上一份報告已經提醒 :隨大氣升溫,極端天氣現象將越來越頻繁,也將會越來越嚴重。七年之後,近期發生的極端天氣現象顯示,氣候變化速度之快已經超過預期。

2015年的巴黎聯合國氣候大會上達成的《氣候協定》將氣候升溫幅度在本世紀末,控制在與工業革命之前水平相比的兩°C以下定為努力目標,並向控制在1.5°C努力。然而,巴黎氣候協定近六年之後,與工業革命之前水平相比,地球升溫已經達到1.1°C。專家認為,在此基礎上,大氣溫度每上升0.1攝氏度都意味着更多的極端天氣。聯合國專家認為,要想達到在本世紀末將大氣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全球需要在2020年至2030年的十年間,每年減少溫室效應氣體排放7.6%。如果說因應2019年底從中國武漢開始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的防疫措施客觀上減少了導致溫室效應的重要因素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的話,各國因應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的振興方案卻可能再度推高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國際能源署認為,各國振興經濟方案很少顧及清潔能源,2023年時,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可能再次打破紀錄。世界氣象組織估計,2025年以前,大氣升溫幅度單年超過1.5°C的可能性為40%。

人類是否還能夠達到在本世紀末將氣候升溫控制在1.5°C的目標?這將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試圖在未來兩周內回答的一個問題。委員會應當在8月9日提交報告的第一部分。數千頁的專家報告將在這兩周內,在195個國家間,逐條逐句討論、斟酌,濃縮成一份數十頁的概論,對大氣升溫、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加劇等問題做出評估和預測,提交給各國領導人,作為11月底將在蘇格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上,領導人討論的基礎。

報告的另外兩個部分則將在這次氣候大會之後才會先後在明年2月和3月出台。報告的第二部分涉及大氣升溫的後果以及應對措施。第三部分內容主要涉及減緩氣候升溫影響的措施。

今年6月下旬,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報告的第二部草稿遭媒體曝光。報告描繪出一副未來地球世界末日般的圖景,認為達到人類承受極限的潮熱酷暑高溫天氣,將比預期提早30年到來。不過,該委員會由195個國家組成,以達成共識為運作原則。因此,可以預期,報告的最後文本將會字斟句酌,觀點相對溫和。但這並不意味着報告會在實質內容上有所改變。更何況,作為該委員會報告基礎的貢獻研究已經給出了十分明確的信號。參加報告第一部分撰寫的氣候問題專家Robert Vautard向法新社表示,如果不在未來十年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人類不可能達到巴黎氣候協定製定的目標,大氣升溫很可能在2030年至2040年間,就已經達到1.5°C的水平。

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人類需要面對的迫在眉睫的挑戰。但如果說近期的極端氣象災難重新吸引了輿論對這項挑戰的關注的話,不少環保人士也擔心這種即時的關注會隨時間推移而淡化,因此希望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最新報告能夠重新提醒這項挑戰的嚴重性和緊迫性。但也有人認為,過度強調災難性後果以及形勢之嚴峻,有可能物極必反,令人失去努力的信心。氣候問題專家Robert Vautard就此表示,如果達不到1.5°C,控制在1.6°C也比達到1.7°C好,達到1.7°C,總比1.8°C好。挑戰巨大,但值得為之努力。

1.5°C或1.6°C或1.7°C、1.8°C,這些數字背後的問題是:人類是否願意接受極端天氣日益頻繁並造成日益嚴重災害的現實?我們是否可以留給子孫後代一個挑戰人類承受力極限的地球?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