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美英澳三方安全協議引發的多方反響

發表時間:

美英澳15日達成三方安全協議,商定由美英提供技術,協助澳大利亞打造核動力潛艦。此舉令法國暴跳如雷但可理解,因為是澳大利亞單方面宣布廢止2016年與法國簽訂價值660億美元、12艘傳統動力潛艇軍購合約。與此同時,該決定也觸動澳大利亞國內敏感的反核神經而引來批評。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美國總統拜登
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美國總統拜登 AP - Phil Noble
廣告

澳大利亞國內的反核聲音

澳大利亞多個反核組織與不少民眾擔心:新的核動力潛艦交易可能讓該國抵制核電產業的數十年努力化為烏有。自2011年日本福島海嘯引發核電站災害後,不少國家開始對核能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踩剎車。目前全球共有6個國家擁有核動力潛艦,包括美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印度、法國。許多主要的已開發國家也會在其能源結構中使用核能,法國更有高達70%的電力來自核電。據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數據,核電是全球第2大低碳電力來源,僅次於水力發電。核電佔世界電力的10%左右,全球共有440多座核反應爐。

在擁有龐大鈾礦的澳大利亞,反核運動起源於1970年代。當時住在礦區附近的居民擔心開採工作影響環境,甚至對公眾健康造成威脅,因而發動大規模示威抗議。核廢料安全儲存的問題也讓許多人憂心。長期以來澳大利亞豐富的鈾礦大多都是出口,而非用來發電。

另一方面,由於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煤炭和天然氣礦藏,而成為生產能源的主要原料,但為了減少地球溫室效應,如今卻面臨減少使用化石燃料的壓力。有人認為,如果不用核電,澳大利亞就不可能在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

但澳大利亞保守派自由黨領袖要求利用核能發電的政治壓力日增。總理莫里森在宣布與美英簽訂新安保協議時,強調澳大利亞不會刻意發展“民用核能力”,其中包括核電廠。但仍然引發一些澳洲人的不安。三國協議公布後,澳大利亞綠黨領袖班特(Adam Bandt)透過推文批評說,協議將多座“漂浮的切爾諾貝利(Chernobyl)核電廠放在澳大利亞城市中心”,擔憂“這讓澳大利亞變得不那麼安全”。

美英澳三方安全協議,商定由美英協助澳大利亞打造核動力潛艦的決定也讓澳大利亞的鄰國新西蘭不安,新西蘭自1984年以來即屬於無核區,避免核武或核潛艦進入其領土。新西蘭是少數沒有設置核反應爐的發達國家之一,目前80%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該國反對核電的主要原因與澳大利亞類似,主要是公眾輿論對安全的隱憂及核廢料處置問題的爭議。

馬來西亞擔憂加劇印太核軍備競賽並激化南海局勢

美英澳三國防衛聯盟宣告打造8艘核能動力潛艦,也使得澳大利亞的近鄰馬來西亞不安,但原因不同。該國當局18日表示:他們認為此舉恐加劇印太地區的核軍備競賽,並激化南海局勢。據路透社報導,馬來西亞首相辦公室在聲明中指出:這將刺激其他強權國家,也在(印太)地區採取更具侵略性的行動,尤其是在南海。身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其中一員,馬來西亞堅守使東協維持和平自由中立區(ZOFPAN)的原則。馬來西亞呼籲,各方應避免在印太地區進行任何挑釁和軍備競賽。

以上這份聲明並未點名提及中國,但眾所周知北京對於資源豐富南海的海權主張,其中部分主張與沒相互牴觸。

法國媒體分析評論

法國媒體繼續關注評論受到損害的澳法美法關係,法國迴聲報(Les Echos)署名Lucie Robequain)文章表示,美國說服澳大利亞與法方毀約,顯示美國決心以經濟和商業利益為優先考量,而且這已是美國拜登政府今夏以來第2次與法國國防工業硬碰硬,上一次是試圖要瑞士採購美製戰機,而不是法國颶風戰機(Rafale)。

文章寫道,澳大利亞毀約給了法國一個教訓,即盟國在技術轉移上比法國更無顧忌;法國認為核動力潛艦是獨立性及自有技術的關鍵,所以一向不願出口,美國卻願意與澳大利亞合作,解除了一個很重要的禁忌。而“這件事最殘酷的一點,是看到歐洲的影響力衰退到這種程度。由於我們對中國的迂迴推託,促使美國拋下歐洲另結聯盟。”

法國LCI頻道網站一篇文章指出,AUKUS戰略聯盟談了18個月,難以想像法國是完全被蒙在鼓裡,除非承認法國情報部門出現了重大缺失。以法國觀點來看,正如政府所言,這次毀約就像美國朋友合謀背叛;但在澳大利亞媒體上,比起法國,輿論更在意中國的反應。AUKUS戰略聯盟3國並不諱言,合作就是要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的霸權渴望。北京確實在這個地區確立了主宰地位,影響力無所不在,包括軍備競賽、軍事部署、接管香港、威脅台灣與南海聲索。

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曾在受訪時明確表達他與日俱增的憂慮:我們希望確保國際水域和空域一直屬於國際,也希望法治在各處都同樣適用。所以,面對擁有核動力潛艦的中國,澳大利亞在充分理解情勢的狀況下,選擇打造同樣的潛艦。

澳大利亞毀約的真正原因不在於潛艦的品質,或許在其他方面:在印太地區成立全球戰略聯盟,澳大利亞會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為此在軍備和指揮上必須要有一致性。

就美國方面,文章認為,美國視中國為競爭全球領導地位的主要對手,美國的目標之一就是成立新聯盟。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歐洲中心主任哈達德(Benjamin Haddad)接受法新社訪問時曾說:“與中國的競爭才是優先要務,其餘不過是旁枝末節。”

文章指出,在澳大利亞看來,法國的怒火在中國擴張主義的威脅下顯得次要;而對拜登而言,經歷過美軍撤離阿富汗的挫敗後,亟需通過結盟在國際舞台上重建地位,這也更符合拜登政府聲稱“美國回來了”的口號。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