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法專家:中國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中立場缺乏明朗

發表時間: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10月11日終於在雲南的昆明拉開帷幕,此次會議將分為兩個階段舉行,本周舉行的會議主要以境外人員在線上參與,境內人員以現場與會的方式舉行。第二階段會議將於明年春天在昆明舉行,倘若疫情允許將以現場參與的方式舉行,具體的磋商探討將從明年年初開始在日內瓦舉行。本周舉行的為期五天的會議的具體目的是什麼?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最終要達成一個什麼樣的協議?到目前為止,各國在締結新《生物多樣性公約》上主要存在哪些分歧?中國作為東道國的立場又如何?就以上一系列問題,我們電話採訪了法國智庫法國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學院(IDDRI)負責人塞巴斯蒂安·特里耶(Sébastien Treyer)先生。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10月11日在雲南的昆明開幕。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10月11日在雲南的昆明開幕。 © AFP 法新社
廣告

法廣:非常感謝您接受法廣的採訪,首先請您介紹一下本周昆明會議的目的以及後續的會議的日程。

Sébastian Treyer:第15屆生物多樣性峰會第一階段會議的目的是為了提出重大的政治目標,尤其是作為東道國的中國將向外界闡述將通過何種途徑努力達成一個什麼樣的公約。第二點,主席國中國期待通過本周的會議正式發表一個昆明宣言,將中國提出的生態文明的概念納入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會議將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在本周舉行的會議上,各國的首腦將同中國領導人一同強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給具體參與談判的各國代錶帶來動力,本周在昆明還有一次有關生態文明的討論會。其次,具體的談判會議將於明年一月份開始在日內瓦舉行,倘若一切進展順利的話最終的會議將於明年四月或者五月在昆明舉行。

法廣:今年七月在馬賽舉行的國際自然大會上,聯合國成員國在設立自然保護區的比利上存在分歧。此外,十年前聯合國在日本愛知縣制定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制定了20項目標,十年之後,愛知公約的20項目標皆未能達標,專家認為其中原因就在於該公約並不具有法律約束性,那麼,新公約在上述問題上是否會有所改善?

Sébastian Treyer: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聯合主席加拿大人巴西勒·範阿弗爾先生(Basile van Havre)與烏干達人弗朗西斯·奧格瓦爾先生(Francis Ogwal)今年七月馬賽自然大會舉行的前夕推出了一份公約文本,圍繞這一文本產生的分歧主要又以下三點:首先是許多國家與非政府組織都認為有必要將地球上至少30%的水土設立為自然保護區,有專家甚至認為必須將這比例提高至50%。最終的看點是各國是否能夠接受將其國土的30%列入自然保護區。 其次是涉及農業耕地的保護條款,巴西以及阿根廷等國認為耕地問題應該與氣候變化有關而並不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管轄的範圍。再就是關於透明以及追責的條款,也就是說,同氣候問題一樣,各國必須對其做出的承諾進行盤點,並且接受追責。這一點是最終公約是否能夠受到遵守的關鍵,而在這一問題上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卻以主權為由拒絕接受,他們強調這裡涉及的並不是義務而是責任,但這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至關重要的一點,倘若我們不能夠達成可信的具有法律約束性的公約,那麼,我們擔心各國制定的2030年前達到的目標最終只會是一紙空文,正如十年前在日本愛知所做出的要在2020年達到的目標一樣。

法廣:最後,請您對中國政府針對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談判問題上的立場做一個評論。

Sébastian Treyer:到目前為止,外界並不太了解中國的立場,中國究竟期待什麼?中國政府並沒有明確表示是否支持聯合國有關在2030年之前各國設立30%的國土面積的自然保護區的提案,中國在保護自然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對中國來說,接受聯合國的提議設立30%的自然保護區應該並沒有困難,中國政府還推出了生態保護紅線政策,生態保護紅線是中國國土空間規畫和生態環境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在全中國範圍內,將保護生物多樣性納入各個級別各個此次的空間規畫包括城市與農村。

感謝法國智庫法國可持續發展與國際關係研究學院(IDDRI)負責人塞巴斯蒂安 特拉耶(Sebastien Treyer)先生接受法廣的專訪。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