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中國外長王毅啟程訪美,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嘗試重建對話

發表時間:

中國外長王毅26日前往華盛頓。從目前透露的行程安排來看,他將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舉行會談。儘管尚無消息顯示王毅是否可能與拜登會談,但作為同時兼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和外交部長職務的王毅,可以說是自年初間諜氣球事件讓中美關係重新降至冰點以來,前往華盛頓訪問的中國最高級別官員,顯示雙方都嘗試在緊張對立激烈競爭的同時,找到管控危機的途徑。

中國外長王毅2023年10月24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一次外交論壇開幕式上。
中國外長王毅2023年10月24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一次外交論壇開幕式上。 via REUTERS - POOL
廣告

自今年6月以來,拜登政府事實上頻繁派高級官員出訪北京,國務卿布林肯6月18日與時任新外長秦剛曾在北京會談7個多小時。布林肯之後,美國財長耶倫、總統氣候議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多都先後前往北京。美方官員努力向中方表示,希望雙方的競爭關係不會失控,希望能建立管控危機的護欄。

在此期間,中國政府經歷了一系列人事動蕩。先是去年底上任的外長秦剛消失兩月後被陸續解職,隨後是3月份上任的國防部長李尚福失蹤兩個月後才被不明原因地解除職務。在這兩位涉外政府官員之外,中共人大常委會24日公布的任免名單上,3月上任的科技部長和財政部長也被宣布換人。

在中美關係議題上,如果說中國商務部長曾在5月底訪問美國的話,到目前為止,兩國最高層級領導人是否能再次互動尚未有更具體的信號。 美國總統拜登2021年1月上任以來,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對面會談還是2022年底在印尼巴厘島的20國峰會期間。但一度和緩的關係隨中國間諜氣球被擊落而重新凍結。今年9月在印度首都舉行的20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習近平沒有與會,此後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中國也只派出國家副主席韓正出場。至於11月12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習近平藉此機會訪美,與拜登再次會談的可能性,一度也因為拜登政府在國會壓力下決定不歡迎香港特首李家超與會而被畫上問號。

不過,王毅與白宮國安顧問沙利文9月中旬一度在歐洲小國馬耳他會晤兩天,秘密會談12個小時。中美關係解凍跡象變得更加清晰。王毅此次華盛頓之行的主要任務可能就是為習近平是否和如何在未來幾周訪問美國鋪平道路。

王毅啟程之前,中美雙方也都有意營造和緩氣氛。24日,習近平與拜登均向在紐約舉行年會的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致函。拜登強調,美國還將繼續“負責任地管理”中美“兩國之間的競爭”,推進雙方“對自由、開放、安全和繁榮世界的共同願景”。習近平則在由中國駐美大使代讀的信函中重申:“中美作為世界兩個大國,能否找到正確的相處之道,事關世界和平與發展,事關人類的未來。”

不過,雙方雖然在努力展現管控危機的願望,但戰略競爭絲毫沒有止步。就在王毅到訪前夜,美國總統拜登隆重接待來訪的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高度評價雙方的同盟關係,並向幾天後也將前往北京訪問的澳大利亞總理表示,美國將在尊重國際準則的條件下,與中國以一切可能的方式競爭,但不尋求衝突。

拜登此時也正期待終於選出新議長、結束癱瘓狀態的眾議院批准一項價值74億美元的追加預算,以便在軍事上和經濟上抗衡中國。在要求眾議院批准援助以色列、援助烏克蘭的款項之外,拜登也在持續增加對台灣的軍備支持。

中國方面則一再無視歐美各國的期待,持續與發動烏克蘭戰爭的俄羅斯鞏固友好關係,並借上周的“一帶一路”十周年的國際高峰論壇,再次邀請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訪問,並與之密談。而此時,不僅俄烏戰爭仍在繼續,中東地區也因為哈馬斯武裝10月7日對以色列發動突襲而局勢空前緊張,可能再次牽動國際戰略格局震蕩。與中東地區伊朗、敘利亞等國關係甚好的中俄兩國面對美國和歐洲似乎又多了一張可打的牌。

與此同時,中國似乎也不甘心聽任美國在印太地區合縱連橫,構建圍堵聯盟,正努力推動恢復中日韓三方會晤機制,並籌畫習近平前往韓國訪問。習近平不久也將前往剛剛與美國提升戰略夥伴關係的越南訪問。

這些戰略競爭也伴隨着可能的危機。近期中國與菲律賓圍繞南海島嶼主權爭議而緊張關係不斷升級,正迫使與菲律賓有軍事同盟關係的美國一再表態。而此時距離台灣2024大選投票日已經只剩下80天。81天後,台灣政壇將會更傾向華盛頓,還是更傾向北京,都是中美兩國無法輕視的前景。

換句話說,在中美全面戰略競爭的今天,王毅此行可能的成果,恐怕更多的還是彼此明確各自的紅線,並在此基礎上,至少有限地保持溝通和對話。所謂鬥而不破,和而不同。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