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新疆棉之戰”猶如“阿拉斯加第二季”,是中美攤牌的後續

發表時間:

 近日出現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上抵制西方某些知名品牌的軒然大波,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議題的分析評論。 

德國新疆維族研究專家Adrian Zanz 推出的有關新疆棉花行業的強迫勞動的調查報告,2020年12月15日。
德國新疆維族研究專家Adrian Zanz 推出的有關新疆棉花行業的強迫勞動的調查報告,2020年12月15日。 © 網絡
廣告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大陸民間在黨媒翻舊帳鼓動下,杯葛去年底宣布拒用新疆棉花的瑞典H&M時裝產品,曾對新疆問題發聲的Nike、Adidas等也遇抵制。大陸像幾年前杯葛日本車、抵制韓國貨的風潮再起,嚇壞一些外國廠商,與中方自稱‘負責任的大國’‘與世界融為一體’的期望很難兼容。”“中國用龐大市場和消費力反制西方,習近平近期談話強調‘東升西降’‘中國可以平視世界’了,讓愛國民眾摩拳擦掌,頗有當年義和團精神復活意味。小粉紅網上燒外國品牌球鞋,義憤填膺,都強化新疆棉花和中國產品在西方社會的爭議,做法未必明智。”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新疆棉花成為中國輿論的爆點,H&M、耐克等去年宣布抵制新疆棉花的西方公司遭網友吊打,美西方聯動就新疆事務制裁中國和中國的反制裁激化了兩邊的情緒,為事情注入了罕見的熱度。”“遠離政治紛爭是跨國公司的共同座右銘,那些西方服裝企業參與制裁新疆犯了商業大忌,美國威逼它們政治掛帥則與全球商界認同的價值觀背道而馳。加上中國市場加速擴大的吸引力,我們在這場鬥爭中決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無力和被動。我們認為,中國網民有權利翻那些跨國公司屈從於華盛頓而冒犯中國公眾的各種新債舊賬,以市場的方式讓它們付出代價。”

 香港《信報》的社論稱:“H&M接近半年前的聲明為什麼在當時沒掀起一絲漣漪,要待至現在才被翻舊賬引發軒然大波?有論者分析,可能跟《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有關,中歐雙方經過七年磋商,終於在去年底談出眉目,十二月三十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視像會議,與歐盟領導人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馬克龍共同宣布,如期完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談判。不難想象,新疆棉事件當時受到冷處理,原因是不想破壞談判氣氛。”“眼下歐盟跟美國和西方盟友利用新疆人權問題大興問罪之師,中方決定高調反擊,既是民族主義情緒反應,亦可視為非一般的‘極限施壓’談判策略,讓歐盟知曉中國的市場力量沛然莫之能禦,正如國家領導人多番重申,中國人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新加坡《聯合早報》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緊隨中美阿拉斯加火爆會談後上演的這輪新疆人權課題與‘新疆棉之戰’,猶如‘阿拉斯加第二季’,是上周中美攤牌的後續,雙方針對不服氣的突出爭議繼續再戰。美國以行動演示它與盟友協調行動,執行價值外交,對華施壓,維護二戰以來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的意志與能力;中國則不能讓公開的聯盟制華行動奏效,它強烈反擊也是必然的。除了戰略的嚴肅考慮外,氣勢上雙方也都有不能示弱的理由:美國需有維護世界頭號大國的架勢與聯盟體系的團結,這也是其核心利益;而中國既已宣布了‘中國人是不吃這一套’的,自然要維護這重要戰果。於是,在外交層面的相互制裁、以眼還眼後,中國再瞄準曾對新疆棉發聲,在中國又有龐大市場的西方品牌進行敲打,既顯得聲勢浩大,又可避免與美歐大國的外交爭端失控。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