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觀察中國

隨着舍曼到訪,美中之間的正常管道將陸續展開

發表時間:

中美兩國高層外交官員上周在天津會談,引起海內外廣泛關注。今天的觀察中國要向大家介紹有關議題的分析評論。 

中美關係圖片
中美關係圖片 © 網絡照片
廣告

新加坡《聯合早報》“中國早點”專欄署名韓詠紅的評論稱:“作為今年3月阿拉斯加中美會談的續篇,美國副國務卿舍曼先後與中國副外長謝鋒以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的會談和會面,火藥味比阿拉斯加會談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彷彿已豁出去和美國‘撕破臉’。恰如王毅會前就明言預告的,中國擺好架勢給美國‘補課’,要後者‘學會如何以平等的態度同其他國家相處’。”“舍曼出發前夕,中方宣布制裁七名美國政要與實體。在會晤進行時與之後,中方密集對外發布信息,展示謝鋒直批美國‘妖魔化中國’以轉移國內民眾的不滿,好像‘不扯上中國都不會說話做事了’,‘壞事做絕還想好處佔盡’。” 

北京《環球時報》的社論稱:“在中國外交部的對外通報中,謝鋒副外長表達的對美強烈不滿在互聯網上引起一片讚譽。”“過去中國很注重為中美會談營造良好氣氛,即使雙方有很激烈的言辭也未必對外公開通報。這一次中美天津會談,中方迅速將謝鋒副外長的強硬表態公之於眾,強化了從安克雷奇會談開始中方與美國打交道的重要姿態調整:我們不會再為維護中美關係的輿論氛圍做單方面努力。這種變化的基礎是,中國社會對美方的霸道受夠了,我們也對中美在可預見未來內實質性改善關係不再抱幻想”。“對於中國人,我們想說,不要把謝鋒副外長的話當成出氣,它們同時是中美關係很可能長期下墜的預警。” 

香港《明報》的社論稱:“中美外交高官天津會談,似乎延續了兩國高官阿拉斯加會談的主旋律,即激烈爭執,改善關係卻無進展。不過,從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副外長謝鋒的發言中,卻不難感受到中方強硬下仍有改善關係意願,闡述中國發展動機也有讓美國放心之意。”“輿論對會談多聚焦於雙方的針鋒相對,特別是中方一些激烈語言,卻忽略了中方克制溫和的一面,例如,王毅對舍曼說,中國的發展不是要挑戰美國,也不是為了取代美國,‘我們從來沒有興趣賭美國的輸贏,中國的發展也不建立在美國衰落的前提之上’;中美‘雙方誰也取代不了誰,誰也打倒不了誰’;對於現行國際秩序,‘我們不會另起爐竈,也無意另搞一套’。這些‘喊話’,都是對美國政界釋放的信號,至於美方是否聽得入耳,則另當別論。” 

美國中文《世界日報》的社論稱:“值得注意的,王毅會見舍曼,候任駐美大使秦剛也出席;而次日下午,秦剛就啟程飛來美國履新,這意味着隨着薛曼到訪,美中之間的正常管道將陸續展開,除了秦剛作為固定的溝通管道之外,可以預想未來更高層互動,如外長與國安顧問層級,都可能互訪。當然美中未來並非不可能出現新的緊張或障礙。中方指責美方名為修復關係,實際上卻不安好心,尤其是舍曼繞了一圈,先去日本、韓國、蒙古再到中國;而薛曼才離開天津,國防部長奧斯丁就訪問東南亞,國務卿布林肯則訪印度,會見達賴喇嘛的代表和印度官員,明顯繼續部署對中國的圍堵,就像3月阿拉斯加會談前一樣。”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