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當今世界

法國政府漠然對待突尼斯警方槍擊示威民眾受質疑

發表時間:

北非國家突尼斯延續了將近一個月的民眾示威抗議活動愈演愈烈,頗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態,近日來示威民眾與突尼斯警方發生多次暴力衝突使局勢日益緊張,尤其是數十名示威民眾在警方的槍彈下喪生,更使原先要求就業、改善生活的社會抗議風潮轉向呼籲自由民主的政治風潮,也使突尼斯政府遭受面臨來自聯合國、美國以及歐盟等多方的譴責,然而,法國作為突尼斯的前宗主國卻在突尼斯問題上顯得出奇地溫和,法國政府的綏靖態度受到法國國內反對黨以及輿論的強烈譴責。 

廣告

突尼斯社會風潮爆發經過

去年十二月十七日,26歲的水果商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不堪忍受警方第六次沒收他的水果攤,不堪遭受一個女警員的毆打而在當地政府大樓門前自焚身亡,穆罕默德家中父親早亡,由他一個人承擔供養兄弟姐妹的重任,穆罕默德的死亡喚醒了突尼斯五十萬的失業大軍,點燃了突尼斯全國民眾示威抗議的導火線。在穆罕默德之後,全國多的地方都發生了年輕人自焚事件,一時間,突尼斯全國到處都是穆罕默德。

那麼,穆罕默德之死何以會引發全國性的抗議浪潮,一向被歐洲認為是馬哥裡布地區國家發展典範的突尼斯為何面臨如此深刻的社會危機?本月初還被法國《回聲報》推舉為該地區最佳生活質量和最高技術水平的突尼斯莫非只是徒有虛名、名不副實?


回顧近幾十年來的突尼斯

1956年突尼斯脫離法國的殖民統治宣布獨立,並於1957年在民族主義領袖布爾吉巴的領導下成立突尼斯共和國,布爾吉巴統治期間,突尼斯伊斯蘭運動風雲崛起,1989年本阿里正式成為突尼斯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本阿里在上任之前曾經反對總統連任,認為應該尊重民眾的參與,他說,當今世界已經容不得總統一再連任,然而,本•阿里自1989年擔任總統之後,幾度再以高票連任,突尼斯境內的反對黨被輿論評論是徒有虛名,只是作為花瓶擺設而已,而真正的反對黨卻受到官方的高壓監控,異議人士以及記者遭到拘押搜捕,在監獄受到酷刑折磨,這些都是國際社會有目共睹的。

那麼,如何解釋西方尤其是法國一向善待本•阿里政權?首先本•阿里上台之後,廢除了前總統布爾吉巴推行的伊斯蘭化政策,使突尼斯成為馬格裡布地區受伊斯蘭影響最低的國家,在今天西方世界對伊斯蘭勢力杯弓蛇影的情況下,突尼斯成為西方世俗世界的聯盟。其次,本•阿里多年來重視推廣教育,使大批突尼斯學生,包括大批女學生得以進入大學深造,也使突尼斯的教育水平躍居該地區首位。此外,本•阿里延續了前總統推行的自由經濟政策,使突尼斯經濟增幅連續幾年來保持在百分之五左右的增長率。

然而,經濟發展受惠最多的只是沿海旅遊業發達的地區,不僅凸顯了該國的地區性差異,而且也使貪污腐敗現象日益猖獗,貧富懸殊之大已經達到令人髮指的程度,輿論譴責以總統本•阿里為中心的權貴勢力侵吞國家的財產。

再加上,突尼斯的失業率近幾年來連續攀升,今年的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三,失業大軍中有將近百分之三十是擁有畢業文憑的大學生,突尼斯大學每年都有八萬多名畢業生踏上社會,但是他們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幸運者能夠找到就業機會,民眾譴責政府沒有努力增加就業、為年輕人創造機會。這也是突尼斯今天爆發社會抗議風潮的主要原因。然而,突尼斯警方對示威民眾的血腥鎮壓真使這一社會風潮轉向一場政治性抗爭,民眾撕毀了到處張貼着的突尼斯總統本•阿里的照片,高舉着要求本阿里下台的示威標語。非洲以及歐洲多個媒體評論認為突尼斯正在進入一個歷史性的轉折點。

聯合國和歐盟譴責突尼斯政府

聯合國以及歐盟都對突尼斯警方開槍打死示威民眾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到周四為止,官方聲稱有二十人在示威中被打死,而來自突尼斯工會以及其他的消息來源則認為至少有五十多人被打死,周三一名擁有法國和突尼斯雙重國籍的大學教師在突尼斯被警方槍彈打死,引發法國輿論強烈反響。

聯合國要求對槍殺事件展開獨立調查,歐盟譴責突尼斯政府採取過度鎮壓措施。而法國政府則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出任何譴責的聲音,除了法國擔心施加壓力可能使突尼斯轉向伊斯蘭世界之外,法國政界左右兩大黨派都同突尼斯政府領導人關係緊密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所以,除了法國社會黨前總書記奧朗德,法國國民議會社會黨主席阿亞工發出嚴詞譴責之外,來自政府的官方聲明顯得模稜兩可。

法國政府反應模稜兩可

法國外長阿里奧瑪麗周三在國民議會被法共議員提問時,回答說,法國計畫向突尼斯提供安全合作,以保證民眾能夠在不發生衝突的前提下繼續示威。阿里奧瑪麗的言論受到包括執政黨成員在內的法國政界以及輿論界的一致炮轟,法國社會黨前總書記奧朗德就認為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並非干涉他國內政,法國既然本着民主自由人權等原則干涉科特迪瓦選舉,就應該以同一態度對待突尼斯。就連右翼親政府的《費加羅報》周四也發表社論,聲稱突尼斯爆發的社會風暴顯示突尼斯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突尼斯政治開放的時代已經到來,社論還警告說,但願伊斯蘭勢力不致以會捲土重來。

聽眾朋友,突尼斯局勢將如何演變?法國政府的模稜兩可的態度能夠在輿論的壓力下維持多久?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