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系列專題

台北駐法代表呂慶龍談台灣民主進步發展

發表時間:

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百年和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在這個雙百紀念日快到的時候,我們採訪了在巴黎的台北駐法代表呂慶龍先生,請他介紹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的民主進步和發展。下面是這次採訪的內容:

台灣駐巴黎代表呂慶龍先生
台灣駐巴黎代表呂慶龍先生
廣告

呂慶龍先生首先綜述了中華民國1949年到台灣後,在落實三民主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說 :“中華民國在100年前成立,由於時代更迭,1949年在大陸那一段歷史是相當的辛苦。但60多年後,我們今天在台灣看到的是一個民主和多元的社會,一個百無禁忌的社會,民眾可以選擇自己的總統和包括立法委員在內的民意代表。這見證了一個事實:民主是可以在華人世界中真正的正常的發展。今天,從台灣方面的各項表現,從經濟,社會發展,教育以及與國際交流方面,台灣都有相當亮麗的成就。這說明:你只要努力,你就有希望。”

呂慶龍先生用具體數字展示台灣的成就,他說:“就國家發展方面,從中央政府遷到台灣以後,這四五十年來落實三民主義的國家建設,第一看人民的生活水準:台灣國民的平均壽命在50年代時大概是54歲左右,現在台灣男士的壽命和法國一樣是76歲,女士的壽命比法國少兩歲,也有86歲。這見證台灣地區的生活環境條件和醫療改善的情形。從教育方面來看,無論是基本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台灣的投資都是絕對重要。台灣人講教育是一切成功的基石。我們高興的是:從兩個星期前,台灣成為一個沒有外債的國家。”

台灣新的希望在哪裡 ?呂慶龍先生回答說:“ 第一是台灣民主的深化令我們驕傲,1949年3月15日,台灣第一次辦理省議會的選舉一直到現在,並沒有發生所謂的選舉暴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主浪潮中,台灣這樣的表現已經了不起。第二是台灣的多元開放使第一次去的人會嚇一跳:一個以前威權的社會,一個以前保守的社會,一方面可以有現代化的高科技,可以維持高的生活水準,同樣也可以維持優質的傳統文化,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價值和社會責任,這印證了台灣地區的生活藝術的確非常難得。”

“台灣的教育造就了今天各個領域裡的優質表現,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年4月的數字顯示:在國民平均購買力方面,台灣去年是人均35227塊美元,德國是36000塊美金,中國大陸是7800塊美金,法國和日本都是34000塊美金。在出口方面:台灣去年佔全球百分之一點九,超過沙特阿拉伯,是全球第16名。進口佔全球百分之一點七,比俄羅斯,澳洲,巴西還多,排名第17位。台灣進出口總額代表市場中重要一環,台灣有能力購買,也有能力外銷。台灣人民從今年1月1日開始,可以免簽證到申根地區旅遊。這是國際社會對台灣人民的高度肯定,台灣在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下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非常感謝國際社會的了解。”

有關台灣和大陸的經濟合作關係和相互影響,呂慶龍先生說:“台灣出口的都是高科技產品,中國大陸的資訊產業也很發達,但不要忘了,其中百分之八十九是台商投資的,在中國大陸的台灣投資至少有2000億,成立了91000家企業,100萬台灣精英在大陸經營這些企業,台灣給大陸創造了2300萬個就業機會,剛好和台灣人口相當。從此也看出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貢獻度。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貢獻一方面是經濟方面的,不僅是資本,重要的是管理,是生活的文化,是民主價值。當台灣辦選舉時,台灣在大陸工作的幹部,至少三四十萬都會請假回台灣參加投票,這對大陸的幹部有影響,他們覺得台灣人運氣好,可以投票選舉,這無疑顯示出台灣民主的價值。”

對於海峽兩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往,呂慶龍先生表示:“台灣和大陸簽署的15個協定,大陸遊客可以到台灣旅遊,不管是團進團出或者是從今年7月開始的向三個都市開放的個人游,台灣的開放,他們一去就可以感覺到。有趣的例子是:幾乎所有的大陸觀光客一定要看台灣電視台政論性的辯論節目,為什麼?因為大陸看不到。我們不願意講台灣是全球華人世界民主的典範,但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資訊。經濟的發展造就社會的開放和多元,民主的發展不是無止境的,民主不會停下來的。有人講:台灣很亂,國會議員打架等等。實際上,台灣是亂中有序。國會議員的激烈爭論,街上的示威遊行,罷工,對我們來講,這都是多元文化的一環,沒有什麼值得驚奇的地方。回顧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百年的歷史,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的競爭力,這是一個不可能停止進步的國家,因為台灣有很多精英在努力。”

呂慶龍先生最後強調:“台灣社會可愛的地方是彼此之間的尊重,它不會也不必用暴力的方式去解決。台灣民主其實還是很年輕的。今天來講,最重要的是台灣走上民主的不歸路,在我們慶祝建國100年的時候,馬英九總統特別提到今後的願景,包括成為中華文化的領航者,維護優質的中華傳統文化,使華人世界的民主典範和參考經驗。另外台灣要成為科技的創意中心,讓全世界了解到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國家。因為他也可以分擔國際責任,比如台灣人民對日本地震災害的捐款是世界第一,台灣並無刻意爭取捐款第一,只是想對國際社會的回報,歷史不可忘記,但可以原諒,否則就會生活在仇恨當中。”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