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東西南北

法國2012年總統選舉的擔憂——高棄權率

發表時間:

2012年4月22日舉行法國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10位候選人中沒人會一舉獲得超過百分之五十的選票,以及誰將勝出進入第二輪,似乎沒有太大的疑問,但總統大選誰是最終的贏家的懸念卻與究竟有多少人會前往投票的疑問相連。一直領先於選舉民意調查獲票指數的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和尋求連選的總統薩科齊是競爭對手,但又被認為面對共同的敵人,即高棄權率。第一輪投票遭遇陰雨連綿,氣溫下降,尤其是再次遇上學校大假;第二輪投票日雖然天氣情況尚無法準確預知,但將碰上法國特有的搭橋長周末,就從改善投票率希望上說,不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因素,因此可以說,今年的總統選舉一個大的憂慮,就是可能會面臨的高棄權率。

廣告

法國總統大選近30年來都有高棄權率記載,以致於高棄權率成為法國總統選舉的附屬現象。高棄權率不單是在總統選舉中,其他的選舉像立法選舉和地區選舉都有低投票率的問題,雖然去年以社會黨首次黨內直選投票決定奧朗德為正式候選人的初選投票相當踴躍,但是聲勢越來越大的競選宣傳,似乎並不能解除對於高棄權率的擔憂。

根據法國歷屆選舉研究分析,大約有百分之15到20的選民將不會前去投票,法國內政部選前的正式報告顯示,今年總統大選投票登記選民數為4500多萬,以此數據為計算,百分之16的基本棄權選民人數應當為800多萬,僅此數據為參照,如此多的選民不投票,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總統大選。

然而,今年總統選舉棄權選民人數將不會僅局限於這個基本數據,各種民調分析研究都警告面臨高棄權率的危險。法國至少有兩家專職社會與經濟數字統計研究所多次提出棄權率居高不下的警告,不同調查的結果雖然有一定區別,但都預告今年總統大選的選民棄權率可能高達百分之24以上。法國著名民調機構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的調查結果更為嚴重,棄權率將可能高達百分之32;該機構另一次的調查結果稍有好轉,但棄權率可能性仍高達百分之29。

一些其他投票意向的調查,從其他方面投射出棄權率可能會成為憂慮。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這個星期的一次調查也說百分之71的受問者回答將可能去投票,這表明不去投票的選民人數大概將會很高,接近百分之30的棄權率換算成數字,意味着1300萬選民有可能棄權不去投票,對於只有4500多萬選民的法國來說,這個數字確實令人擔心。

法國歷屆選舉都有較高棄權率,但今年如果有超過百分之25的棄權率,那將是又一屆仍然不能喚起全體選民熱情的選舉。僅以法國總統選舉的情況看,1965年第一屆直選總統就有百分之15的棄權率,第一輪棄權率為15點2個百分點,第二輪百分之15點7。1969年第一輪投票棄權率為百分之22,第二輪則高達百分之31點1。1974年兩輪投票棄權率分別是百分之15點8和百分之12點7。1981年總統選舉棄權率第一輪是18點9,第二輪是14點1。1988年,第一輪棄權率為百分之18點6,第二輪15點9。1995年,兩輪投票棄權率分別是21點6和20點3。2002年,兩輪投票棄權率統計為百分之28點4和20點3。上一屆總統選舉棄權率第一輪為百分之16點2,第二輪為16。

放棄投票在有選民直選制度的國家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分析每一屆選舉中誰棄權以及為什麼棄權卻是困難的課題。這一屆總統選舉究竟會有多少人棄權,其實在選舉前並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結果只有在投票結束後才能做出統計。

今年的高棄權率警告,是根據各種投票意向的調查分析得出。而上一屆選舉的相關數據,對今年總統選舉預測分析有參照作用。總體說,各種民調與投票分析都具有科學性,因為對選舉的分析不僅有人口數據為基準,也有年齡,社會經濟狀況的參照。根據上一屆以及以往各屆總統選舉情況,高棄權率現象多在邊緣群體發生。從年齡段看,剛剛具有選舉權的18歲到24歲年輕人,棄權者最多,從25歲到34歲棄權者緊接其後,棄權較為少的是55歲到64歲年齡段的選民,拒絕投票的選民多為經濟困難者。失業者,低收入者,郊區以及偏遠地區的選民構成棄權選民的主要力量,法國城市人口選民以及經濟地位稍好的選民不排除拒絕投票,其他年齡段的選民亦會棄權。

總統大選中決定不投票的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其中對現實不滿,厭惡政治和對政治家失望構成主要原因。今年大選又遭遇經濟危機,法國人普遍不滿情緒與日俱增,很多法國人生活在邊緣,對社會不聞不問,對競選情況毫無興趣;一些棄權的選民,對任何總統候選人都不抱希望;還有一些選民,對同一政治傾向的總統候選人失望乾脆懲罰性拒絕投票,這一類棄權選民大都發生在對邊緣黨派候選人中間。競選以來,各種意向投票調查顯示的激進左派和激進右派甚至綠黨和中間派的民意支持動蕩嚴重,說明票源流失的同時也有引發棄權的可能。按照法國不同調查研究的說法,法國選舉中的棄權者主要是拒絕參選和拒絕投候選人票兩大類。

高棄權率對選舉有很大的衝擊性,因為棄權群體決定參選競選者的選票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有選舉勝敗的決定權。法國選舉政情肯定,郊區,邊遠地區的選民,以及經濟地位脆弱的年輕人,其政治傾向通常是同情支持左派。越是高棄權率,這一類群體帶給左派的打擊就更大。根據對以往選舉的結果分析,2002年的高棄權率是造成社會黨候選人若斯潘被擠出第一輪選舉的重要原因。而對2007年總統選舉結果分析表明,同樣主要是左派票源地區的選民高棄權率造成社會黨候選人羅亞爾失敗。因此可以說,今年的總統選舉,雖然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從選戰開始以來一直受民意調查指數好評,這不僅是法國選民的成熟,也顯示法國選民普遍對現任總統薩科齊政績持批評態度,才使奧朗德獲得青睞的直觀現象,同時卻也表明奧朗德仍然受到高棄權率威脅。

對於參選的候選人來說,尤其是被看好進入第二輪的薩科齊與奧朗德,改變現狀,爭取更多的選票,主要爭取選票的目標就鎖定棄權群體。薩科齊爭取連選連任,但他的競選局面因為政績遭到批評而困難重重。與2007年大選相比,薩科齊的號召力有很大遜色,但薩科齊的活力與火力競選態勢被認為不僅鞏固了投票參選積極的中老年選民票源,更向一般支持激進政黨票源以及棄權選民集中的青年人和郊區邊遠地區進擊。

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面對的棄權情況更為複雜:一方面奧朗德要謹慎競選,保持贏得法國人普遍認同的理性左派競選路線,不被來自左右競選對手的競爭擠壓擊傷;另一方面也要越來越重視高棄權對社會黨競選的危害。由於奧朗德從黨內初選以來就佔據民意支持的優勢地位,左派選民中早早放棄了奧朗德被排擠出第一輪投票的危險論。奧朗德擔心,正是這樣的鬆懈,才可能造成爭取減少棄權率的努力失敗,因此奧朗德一直以來都在呼籲投責任票的同時,強調投票的責任和重要,這樣才能保證左派真正的勝利。奧朗德爭取棄權群體投票的努力,從競選後期在同薩科齊競選戰的對壘可以發現,攻堅戰目標更明確鎖定全國郊區,尤其是問題郊區和偏遠地區,鎖定改善造成左派票源群體棄權原因的社會經濟政策,社會黨競選團隊發動到郊區與邊遠地區挨門挨戶去動員投票支持的運動,至少對500萬個家庭做了促選訪問。

投票率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明天的投票的勝負。第二輪投票依然會受投票率的影響。到目前為止,選情仍然有很大變數,所有分析都說,投票前3天甚至最後幾個小時,都有可能決定選民投票的決定,這中間包括決定是否投票以及投票給誰。實際上,競選以來,超過百分之50的選民半年以來至少改變過投票的決定和意向。可以說,誰在棄權群體里喚醒的支持越多,誰就會更有把握獲得今年的總統大選。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