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亞洲周刊

香港國民教育之爭

發表時間:

香港國民教育之爭,要拒絕去中國化危機是本期《亞洲周刊》的重點內容。

亞洲周刊
亞洲周刊 RFI
廣告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的封面專題是什麼?

最新一期亞洲周刊的封面專題是:香港國民教育之爭,要拒絕去中國化危機。香港的「國民教育」之爭,使香港社會面對掉進「去中國化」陷阱的危機中。反對國民教育者,將「中共」等同「中國」,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在畸形的氛圍下,中國的形象被妖魔化。香港人需重新審視這城市的「中國論述」,以及香港人作為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主動推出香港人的國民教育的教材,搶回香港人對中國的詮釋權力,也尋回被政黨和政府所壟斷的「中國論述」。

很多香港人對中共有意見,他們對香港的前宗主國英國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近年在香港七一遊行中,總會出現一些拿著英國米字旗的人。他們要表達自己的殖民鄉愁,但也暴露了香港一些人對殖民歷史的無知。他們以為末代總督彭定康在英國治港最後幾年所推出的「民主」,就是代表了英國治理香港的一切。他們的歷史知識的貧乏,陷入香港歷史記憶的斷層。

學者對國民教育有什麼看法呢?

知名新儒家思想家霍韜晦認為,國家對自己的人民進行國民教育或公民教育是理所當然,天公地道的,甚至可以說是義務,才能透過性情教育,培養公民健康成長。他說,國民教育是需要推行的,但必須透過召集各方面專家學者,進行研討,凝聚文化共識,才能訂出適當的內容和綱要。

國民教育在香港備受爭議的關鍵是港人對中共的反感,而在中國大陸,民間對所謂「黨的教育」又是哪些新看法呢?

近年中國民間開始質疑為何解放軍是「黨衛軍」不能落實軍隊國家化,以及黨庫通國庫的問題。他們提出超越官方版本並被普遍接受的新論述。但中國改革派絕不放棄「中國人」身份,他們都是深情的愛國者。

除了封面專題外,本期亞洲周刊還有哪些精彩內容嗎?

本期亞洲周刊還揭開一段有趣的奧運歷史,一九六零年亞洲鐵人楊傳廣代表中華民國出戰奧運十項全能項目,蔣介石對楊獲金牌期盼甚殷,曾召見他七次。但楊傳廣在羅馬頻頻與神秘意大利女郎外出,被情色誘惑,比賽體力不濟,與金牌擦身而過。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