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婦女與家庭

法國社會何以因同性婚姻法案激烈對峙?

發表時間:

2013年4月23日法國國民議會最終通過允許同性結婚的法案。儘管這項法案的反對者誓言將繼續表達立場,但法國社會連續數月圍繞這一話題的分歧乃至對立將會暫告一段落。如果說同性婚姻方案引發爭議本身並不令人意外的話,從唇劍舌槍的辯論,到大規模聚會中的肢體衝突,到發給國民議會議長的死亡威脅,反對者聲音之振聾發聵則讓人多有不解:似乎已經普遍接受了的同性戀問題的法國社會何以因此項法案而如此激烈對峙?

2013年4月23日法國國民議會正式表決通過同性婚姻法案,反對這項法案的人士當晚繼續在巴黎集會抗議。
2013年4月23日法國國民議會正式表決通過同性婚姻法案,反對這項法案的人士當晚繼續在巴黎集會抗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廣告

同性戀者為什麼在意結婚的權利?

首先,同性戀者為什麼如此在意合法結婚的權利?事實上,同性戀者如今更看重的是結婚的權利而不是共同生活的形式。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從被看作異端、病態,到為社會所接受走過了一條漫長的道路。同性戀者維護權利的運動最早誕生於1969年紐約警方與同性戀者的衝突。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時才決定不再將同性性行為視作精神疾病的一種。2011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通過決議,重提人人平等原則,但強調人人平等,無論其性取向如何。然而,同性戀情雖然越來越多地為社會所接受,但同性家庭卻經常游離於法律框架之外。反對同性婚姻者強調由男女兩性組成的二人世界才是婚姻的“自然結構”,而支持同性婚姻者則認為,婚姻只是一種社會契約形式,並不源自於個人生理要素,拒絕給予同性戀者以與異性戀者同樣的結婚權利,意味着社會仍然將他們視作異類,是另一種形式的排斥與歧視。因此,爭取合法的婚姻權利是這些年徠同性戀者維權運動的重要訴求。也正因為如次,法國的同性婚姻法案的口號就是:le mariage pour tous, 可以翻譯成“人人都有結婚的權利”。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通過立法,承認同性婚姻權利。法國是世界上第14個允許同性婚姻的國家。

同性婚姻法案經法國憲法法院核准不違背憲法精神之後,正式生效。同性戀人不僅將可以走進市政府,合法宣誓相依相伴,而且也將可以有權領養孩子。同性結合的伴侶今後將可以與異性夫妻擁有同樣的法律框架,在財產分享、遺產繼承、孩子的親緣關係等問題上,享受同等的法律保護。不過,正如當今西方社會異性戀者越來越多地重視共同生活的現實,而不是法定的夫妻關係一樣,同性戀者所在意的也更是擁有這項權利。並不是所有共同生活的同性伴侶都有意履行結婚手續。

各國社會對同性戀現象的接受程度因各自文化背景不同而異。就法國而言,從近些年的民意調查來看,法國社會對於同性戀者的排斥已經日趨減少,大部分人認為同性還是異性都只是個人的性取向,無礙於他人,即使在這次圍繞同性婚姻法案激烈辯論的時候,各項民調也顯示,接近百分之六十的法國人不反對允許同性戀者合法結婚。2008年法國國家醫學和健康研究院(Inserme)和法國國家人口統計研究所(Ined)聯合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8到69歲年齡段的法國人中,近4%的人自稱曾有過同性性生活的經歷。而根據法國全國統計和經濟研究所2013年2月的數據資料,法國目前大約有20萬人自稱與同性伴侶共同生活,也就是說,在現實生活中,大約有10萬對同性伴侶。在全國結伴生活伴侶總數中所佔比例大約是1%。

同性婚姻是否動搖了傳統的家庭結構?

其次,法國反對同性婚姻法案通過的陣營中最突出的一個論據,就是家庭是社會生活的最基本元素,而家庭的傳統要素是爸爸、媽媽和孩子。同性婚姻將徹底打破這個兩性結合的基本架構,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它不能反映社會有兩種不同性別組成的現實。

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家庭結構變遷的現實。事實上,自20世紀起,作為社會生活最基本結構的家庭經歷了巨大變遷。穩定的一夫一妻多子女的傳統家庭模式早已隨着離婚率上升、結婚率下降,而被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所取代,儘管西方社會近年來日益重視離異父母平等享有對孩子的監護權,但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早已不是昔日可比,更何況很多孩子根本就是在婚姻框架之外出生的。一些天主教會人士強調,婚姻是以繁衍後代為目的的,因此,男女兩性是它必然的形式。但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西方社會,生育子女與婚姻本身已逐漸失去了必然的聯繫。

同性家庭的出現提出了孩子從何而來的問題。如果說大部分法國人並不反對同性婚姻的話,很多人難以接受同性家庭領養孩子或者人工授精生育,或者借腹生子。而這種態度在一定程度上為反對同性婚姻法案陣營助長了聲勢。鑒於大多數法國人的遲疑,人工授精生育問題將延後另行討論,而借腹生子問題也並沒有納入這次同性婚姻法案的討論。新法案雖然使同性家庭獲得了領養權,但不少專業人士都指出,這項權利將會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是一紙空文,因為異性家庭領養已經困難重重,法國國內領養機會甚少,而國外領養則要面對不少國家 比如中國,明確拒絕接受同性伴侶的領養申請的現實。比利時自2006年起就允許同性伴侶領養孩子,但6年之間,官方的統計數字中,沒有任何國外領養成功的記錄。

至於同性家庭是否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不良影響,到目前為止,專家學者莫衷一是,因為相關的研究尚不多見,難以有足夠可信的科學依據證明各自的觀點。2012年10月,同性婚姻法案送交國民議會討論時,法新社採訪了一些在同性家庭出生或者在同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這些孩子自述並沒有因為在兩位父親或者兩位母親的呵護下成長而有心理障礙,或感到有力。巴黎Necker醫院的兒童心理科主任向法新社表示,的確,從目前情況看,人們感覺這些孩子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異樣,但他也同時強調,相關的科學研究實在有限。但無論是否贊成同性戀者收養孩子,大部分兒童心理醫生認為都最重要的是明白告訴孩子他們從哪裡來。

事實上,早在指責同性婚姻對孩子成長會有負面影響之前,社會也曾經對父母離異、對單親家庭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可能的影響提出,但並沒有人希望社會重新回到禁止夫妻離異的年代。

很難說目前法國究竟有多少孩子生活在同性家庭。2005年時,法國國家人口統計研究所曾估計這些孩子的人數可能在兩萬四千到四萬之間,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是與兩位母親生活在一起。鑒於同性家庭的事實存在,法國國家人口統計研究所和法國國家統計和經濟研究所在2009年時決定在新的人口普查問卷中加入諸如配偶或伴侶性別、各自孩子的信息等問題。但由此而來的最新數據尚未揭曉。

危機壓力下的政治紛爭

法國社會圍繞同性婚姻法案的對峙如此激烈,其中理由不一而足。除這項法案對傳統婚姻與家庭理念的衝擊外,法國當前政治生活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抗議聲浪推波助瀾。法國持續受經濟危機困擾,政黨更迭一度激發起來的希望,隨着繼續走高的失業率和緊縮政策的壓力而煙消雲散。而右翼在野黨在敗選重創之後,又在內訌中元氣大傷,民間對同性婚姻法案表現出的猶豫甚至反對,為右翼陣營凝聚力量、與執政黨叫陣對壘提供了可能。

與此同時,近些年來,政黨更迭卻難以重新振奮法國經濟、化解社會矛盾的現實也使得各種保守思想沉渣泛起。在反同性婚姻法案遊行隊伍中,即有原教旨主義傾向的天主教團體,也有堅決反同性戀者團體,有反墮胎人士。在反對同性婚姻法案的同時,也有人夢想大規模的街頭抗議活動能進一步擴大,演變成一種相對於以反傳統價值觀念為核心的六八年五月風暴的反向運動。右翼保守思想回潮為極右翼政黨的成長壯大提供了溫床,也在極右翼勢力的成長中獲得推動,並同時迫使傳統右翼不斷順勢而行。以法國國民陣線為首的極右翼政黨加入了遊行隊伍,諸如人民運動聯盟現任主席科貝等傳統右翼政黨的代表也到場助陣,曾在1999年為反對民事伴侶契約而在國民議會激情演說的法國基督教民主黨領導人克里斯蒂娜-布坦當然不甘居人後。不過,將這次民間抗議活動轉換政治力量並非易事。大規模的集會遊行,尤其是後期出現的肢體衝突乃至死亡威脅,都使以反對同性婚姻為口號的動員形同對同性戀現象本身的拒絕與反對,而各項民意調查都顯示,超過半數的法國人並不反對同性婚姻。

經過了議會兩院長達136小時的討論和數以千計的修正提案的阻撓,經過了街頭數萬甚至百萬人遊行的壓力,同性婚姻法案終於獲得通過。在通過民事伴侶契約、為同性戀者結合提供基本的法律框架近14年以後,法國成為世界上第14個承認同性婚姻為合法的國家。對於同性戀者來說,它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但它的意義遠不止於這個特定人群。法國社會與衛生事務部長表示,推動婚姻的變遷,也是在承認人人擁有同樣權利,就是在推動平等。法國男女平等事務最高委員會主席布斯凱認為承認同性婚姻合法權利會有利於推動男女平等,因為它打破了社會性別分工架構。

無論怎樣,同性婚姻法案更多地是對一種既成現實的認可。總體而言,離婚率上升、結婚率下降的持續趨勢顯示,當今世界裡,人們更注重的是兩情相守的現實,而不是它的社會或者政治意義。更何況法國社會現實已經越來越偏離用來反對同性婚姻的傳統婚姻價值理念。當年左翼政黨大力推動通過民事伴侶契約PACS,也曾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論和大規模街頭抗議遊行,擔心PACS法案為同性婚姻打開大門,但如今95%的簽約者是異性戀者。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