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日本首相安倍選舉大勝後將面臨的挑戰

發表時間:

日本第23屆參議院選舉昨天(7月21日)舉行,這次是參議院半數席次121席改選。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領導的執政聯盟一如預料在參議院選舉贏得過半席次,獲得大勝。與此同時,最大在野黨民主黨獲得的席次則是民主黨創黨以來最慘的紀錄。此次選舉後,日本接下來三年沒有全國大選,安倍可望長期執政。

要聞解說
要聞解說 RFI
廣告

安倍於2006年至2007年9月執政約1年後下台。2007年7月的參議院選舉,他所率領的自民黨慘敗。當年的9月份,稱因病而離職。在自民黨去年12月贏得眾議院選舉後,安倍二度出任首相。

2006年他首度擔任首相時,年僅52歲,是日本歷來最年輕的首相,也是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第一人。不過,他在短短12個月後就因選舉落敗稱病離職,也成為隨後連串任期奇短首相的第一人。在2007年7月的日本參議院選舉之後,日本出現眾議院和參議院朝野各據一方的扭曲國會,之後,執政黨施政困難,首相頻頻換人當。在安倍之後的每個首相都只能撐上大約一年。

這一次,安倍誓言不會重蹈覆轍,稱要加緊步調推動俗稱「安倍經濟學」的政策計畫,削弱過於強勢的日圓,讓出口商大為振奮,也帶動股市大漲。

接下來經濟專家和政府官員還關切的問題是,安倍是否能抓住機會,實施真正的結構改革。

日本執政當局受到壓力,需要亟待解決的問題中,有農業改革和勞工改革的兩大難題。比如農業改革,安倍已承諾要提升日本農民的競爭力,方式是化零為整,解決小農制的問題。安倍規畫由地方政府從中協助,整合小塊的農地,再租給企業和規模大的農戶。

昨天的日本參議院選舉,既關係到安倍政權的實力,也牽涉到安倍主張修憲把自衛隊改為國防軍,及對釣魚台等主權爭端抱持強硬等態度是否強化,受到正與日本關係陷入低潮的中國的關注。

中央社報道,中國官方新華社、中新社及各大官媒入口網站,都相當關注,在日本媒體報導執政的自民黨和公明黨贏得壓倒性勝利後,多在官網刊登相關報導及分析。

新華社官網新華網刊登南方日報「自民黨贏得選舉毫無懸念在釣魚島問題上是否繼續強硬?」文章,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等大陸日本專家分析認為,安倍內閣對中國會選擇軟硬兼施的策略,競爭合作將是未來中日關係的基調;修憲則因日本國民的警惕,短期內不會出現。

另外,新華網也刊登由駐東京記者發回的「日本走向更加值得警惕」文章,探討安倍在修憲問題上會否成為脫韁之馬,並引述一些日本問題專家觀點預測,假如安倍在修憲道路上一意孤行,將失去民意基礎,危及政權穩定。

新華網的文章還引述分析人士談話指出,如果安倍繼續在歷史問題、領土爭端、防衛政策等敏感問題上煽動日本民族主義情緒,將更加失信於國際社會,也對東亞的和平與穩定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

各位聽眾,以上是要聞解說節目,談日本首相安倍在選舉大勝後將面臨的挑戰,本次節目由阿曼亭編播,感謝收聽。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