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人物特寫

抗議聲浪中的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

發表時間:

連日來,烏克蘭首都街頭大規模的示威集會再現出當年橙色革命的景象。而這場新的街頭運動迴響着一個橙色革命並不陌生的名字:亞努科維奇。2004年,橙色革命將亞努科維奇排擠出他原以為取勝的總統選舉;2013年,已經成功當選總統的亞努科維奇又將數萬民眾推上首都街頭,要求他辭職下台。橙色革命已經式微,但他的親俄羅斯立場再度成為其政治生命的軟肋。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2013年3月1日在基輔的一次記者會上。
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2013年3月1日在基輔的一次記者會上。 (圖片來源:路透社/Gleb Garanich )
廣告

亞努科維奇的政治生涯可以說一直伴隨了橙色革命的起伏,也見證了烏克蘭在獨立之後,面對象徵自由與民主的歐洲與代表着蘇維埃年代的俄羅斯之間的兩難選擇。東西方對壘的冷戰已經結束,但地處俄羅斯與歐洲各自地緣政治交叉點的烏克蘭仍然撕裂於兩種不同的思維與價值理念之間。

橙色革命的終結者?

2004年,擔任政府總理的亞努科維奇參加總統大選。卸任總統庫奇馬的信任和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旗幟鮮明的支持讓他信心十足。但他過早地慶祝了自己的勝利,選舉舞弊的指控讓百萬烏克蘭民眾連續兩個月在街頭示威抗議,選舉委員會最終宣布第二輪投票結果無效。重新組織的投票宣告了主張親善歐洲的橙色革命領導人尤先科的勝利,亞努科維奇則因為主張加強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將俄語提升為烏克蘭第二官方語言,而被其反對者稱作是“莫斯科的代理人”。

不少人都認為這次在民眾倒彩聲中的退場意味着亞努科維奇政治生命的完結。但是,短短一年半之後他就領導地區黨打着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標語、帶着修復與俄羅斯友好關係的承諾,藉助橙色革命各派政治力量的分裂,在2006年3月的立法選舉中贏得了32%的支持,成為總統尤先科無法拒絕的總理人選。不過,一年以後,烏克蘭議會提前選舉,地區黨未能與其他政黨結成執政聯盟,亞努科維奇被迫辭去總理職務,但始終是最有實力的在野黨領導人。

親歐洲的橙色革命領導人沒能拿出行之有效的治國方案,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的衝擊更加劇了烏克蘭人的失望,2010年,亞努科維奇在橙色革命後期的迷茫中捲土重來,在總統選舉首輪投票中就淘汰了卸任總統尤先科,在第二輪投票中又擊敗了橙色革命的另一位標誌性人物、前總理季莫申科,可謂是一雪2004年敗選的前恥。中國官方媒體《人民日報》的相關報道因此而稱他是“橙色革命神話的終結者”。

不過,重回政治前台的亞努科維奇不再公開宣示他的親俄羅斯立場,他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出訪安排甚至是布魯塞爾,而不是俄羅斯。他承諾維護民主價值,也持續推動烏克蘭與歐洲聯盟密切合作的談判。但是,相關談判眼看水到渠成的時候,他突然以烏克蘭面對的經濟困境為由,決定不簽署與歐盟的聯繫國協定。而此間他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多次會晤,內容卻秘而不宣,民間於是盛傳基輔正與莫斯科商討加入俄羅斯大力推動的經濟聯盟,數萬民眾重新走上街頭,發起自橙色革命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遊行,抗議政府拒絕與歐盟進一步合作的決定,指責亞努科維奇將烏克蘭出賣給俄羅斯,要求他辭職下台。

從窮苦孤兒到金融集團支持的政治人物

眼前的政治危機凸現出烏克蘭面對歐洲與俄羅斯間的兩難選擇,但街頭的抗議聲浪也未必不是亞努科維奇個人的危機。他作風武斷,常常讓人想起蘇維埃時代的領導人。自他就任總統以來,新聞自由與集會自由重新受到打壓,橙色革命領導人之一、前總理季莫申科被以濫用職權罪判刑7年,成為烏克蘭與西方關係中一道深深的裂痕。12月1日,警方武力驅散基輔街頭示威民眾,導致數百人受傷更讓部分民眾對他的民主承諾產生懷疑。一名專程趕到首都參加抗議活動的女大學生向路透社表示,倘若亞努科維奇繼續執政,烏克蘭就會變成鎮壓反對派活動的白俄羅斯。一名農業工人向路透社表示,問題已經不再是融入歐洲與否,而是要有一個有人性的政府。

亞努科維奇也始終難以澄清圍繞他的貪腐指控。有人懷疑他利用手中權力為自己、也為親朋好友致富,構建起一個政治與金融利益錯綜交織的小圈子。他在基輔附近佔地面積137公頃的豪華別墅常常使他成為反對派以及烏克蘭媒體抨擊指摘的對象。

亞努科維奇1950年出生於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的一個工人家庭。他兩歲喪母,隨同祖母在極其貧困的環境中長大。青年時代曾因為偷盜和打架鬥毆而被判刑入獄。他後來承認曾有過一個痛苦的童年與少年;他的家庭十分貧窮,他一直夢想着擺脫這種貧困。也許正是出於這種擺脫貧困的渴望,他從一名普通的機械師成長為頓巴斯運輸業公司的老闆,並開始涉足政治生活,於1997年被任命為頓涅茨克州州長。2002年,時任總統庫奇馬選定他為接班人,任命他為政府總理。

時隔九年,烏克蘭首都新一輪抗議浪潮的口號與當年橙色革命的訴求有着諸多共同之處。亞努科維奇也許面對橙色革命領導人取得了選舉勝利,但曾凝聚了橙色革命力量的民間訴求仍然是他征服民心、並在2015年謀求連任必須面對的嚴峻挑戰。新一輪抗議聲浪由青年學生率先發起顯示新一代烏克蘭人更嚮往歐洲所代表的開放、民主、自由的社會模式。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