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走進法蘭西

法國特色:醜聞纏身並不影響政界人物的仕途發展

發表時間:

一般觀點認為:作為一位政界人物,如果他與司法扯上了邊,無疑應意味着他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然而,在法國卻並非絕對如此。隨着市政選舉日期的迫近,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逐漸呈現白熱化,你死我活的爭奪中,政治對手們不惜一切地尋找着對方的薄弱環節,一些政客的污點不免成為廣受議論的話題,不過,他們卻並未因此而放棄。不論是受到司法審查、甚或被處判刑,面對比法官寬容的選民,他們的競選活動依然在按部就班地展開。

廣告

不顧醜聞纏身、堅持參選本次市政選舉的幾位備有爭議的人物中,有兩人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分別是:赫赫有名的法國達索集團總裁塞爾日-達索以及勒瓦盧瓦-佩雷(Levallois-Perret)市的現任市長帕特里克-巴爾卡尼(Patrick Balkany)。

法國第四巨富、達索集團創始人、現年88歲的塞爾日-達索被控在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在巴黎大區科爾貝-埃索納市的市政選舉中涉嫌舞弊。達索被指購買選票,以確保他的親信能夠接替他擔任科爾貝-埃索納市的市長。此一買票賄選醜聞最近有了新的進展。本月12日,法國參議院投票表決,取消了塞爾日-達索的豁免權,為負責此案的法官隨時可能傳訊塞爾日-達索開了綠燈。這是否意味着塞爾日-達索代表的黨派名單將在即將舉行的選舉中受到影響呢?這一點雖然無法確定,但以往的經驗表明:法國選民並不介意那些曾與法律發生過抵觸的人參選,也不會因為同樣的原因將他們排除在外。

另外,勒瓦盧瓦-佩雷市現任市長帕特里克-巴爾卡尼最近也成為媒體曝光的焦點人物。距市政選舉兩個月之際,帕特里克-巴爾卡尼受到兩項司法指控:一是“監守自盜”;另一項則是“偷稅漏稅”。巴爾卡尼先後兩次出任勒瓦盧瓦-佩雷市市長一職。

第一次是1983年至1995年。第二次則從2002年起至今。儘管巴爾卡尼曾在1996年,因“非法牟利”的罪名被判處15個月緩期監禁、並被判罰款兩萬法郎,卻並未影響他此後的仕途。在陽光燦爛的加勒比海悠然自若地度過了數年時光後,他於2002年再次順利當選。在其治下的勒瓦盧瓦-佩雷市,很難找到對這位市長口出微詞的市民。

其實,法國人對政界人物的寬容早已通過對現總統私生活的理解得到體現。不久前,法國總統奧朗德爆出與女演員的私情,不僅沒有受到輿論譴責,其民意指數競在一時間不降反升,頗令許多國家民眾咂舌。法國歷史學教授克里斯蒂安-德爾波特(Christian Delporte)指出:法國是歐洲少數可能選舉腐敗分子的國家之一。他說,除意大利之外,法國是西歐唯一可能選舉政治腐敗分子的國家。無論這些人有多麼腐敗,他們擁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重塑形像,他們往往將自己扮裝成犧牲品。在對整個體制、特別是對司法體系失去信任的法國民眾眼中,這些政治腐敗分子是制度的犧牲品。

另外,自我檢討的方式也是這些人慣用的成功戰術,深得民心。遺憾的是,他們一旦重新掌權,就會重蹈覆轍。

對這種具有法國特色的現象,分析人士不無諷刺地指出:在21世紀的法國的今天,普選是洗刷恥辱或犯罪記錄的一架機器。如果一個市長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好市長,那麼,無論他有其他什麼過錯就都不再重要。在選舉人秘密表述其觀點的隔離室內,什麼誠實、坦承、公正,均可通通拋在腦後。這應驗了一名醜聞纏身的市長所言:對於一名政界人士而言,他所注重的唯一的正義是選民的抉擇。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