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法國報紙摘要

薩拉熱窩的6月28日:改變世界的一天

發表時間:

對於法國媒體來說,今年6月28日是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日子:整整一百年前的今天,哈布斯堡王朝的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遇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此外,盧森堡首相容克在英國強烈反對下仍然被提名擔任下屆歐盟委員會主席,也佔據了法國各大報的重要篇幅。

廣告

“一切都從薩拉熱窩的6月28日開始”

費加羅報邀請法國歷史學家François Cochet對一戰起源進行解讀。在後者看來,行刺費迪南的槍手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只是個小人物,行刺本身也不是周密策畫的結果,而是臨時起意。這一事件在不同陣營、尤其是奧匈帝國內部激起軒然大波,但當時並沒有人會想象到這會引發一場遍及全歐的大戰,最終造成1900萬人死亡。

刺殺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後,奧匈帝國、德國、沙俄帝國、法國之間進行了緊張的外交折衝。7月26日,英國呼籲召開國際會議解決塞爾維亞問題,局面似乎還有挽回的餘地。但是德國拒絕了提議,隨後的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緊接着沙俄進行戰爭動員。而在法國,7月31日社會黨領袖饒勒斯也遭到暗殺,8月1日,法國進行軍事動員,但在當時,這種動員還被認為“並不是戰爭”。

作者認為,所有國家都錯誤地判斷了這一事態中的風險,讓薩拉熱窩刺殺事件這樣一個有限地域內的危機,演變成一場世界大戰。

回到事件源頭,刺殺費迪南大公的槍手普林西普到底是民族英雄還是恐怖分子?這個問題至今還在困擾着相關民族。《解放報》介紹說,對於波斯尼亞和克羅地亞人來說,普林西普是恐怖分子,而對於塞爾維亞人來說,則是為南斯拉夫民族自由而鬥爭的英雄。

因此,在薩拉熱窩事件百年之際,無論是塞爾維亞國家,還是波黑境內的塞爾維亞族群,都拒絕出席在薩拉熱窩舉行的紀念儀式,以免因為歷史舊事而遭到指控。在塞爾維亞,人們甚至還為普林西普樹立了一尊雕像。

 

容克沒有全贏,英國沒有全輸

相比一百年前的波詭雲譎,今天歐洲的內部協商機制顯然已經得到了極大完善。在6月27日舉行的歐盟28國會議上,卡梅倫的反對態度堅持到最後一刻,但只得到了匈牙利的呼應,以2比26的絕對劣勢,眼睜睜看着盧森堡首相容克(Jean-Claude Juncker)被提名為下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接替即將離任的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

面對失敗,卡梅倫稱之為“對於歐洲而言是灰暗的一天”,不過他同時表示,要贏得整個戰爭,必須接受一場戰鬥的失敗。事實上,在這場爭奪戰中,卡梅倫並非一無所獲,他至少在兩個方面有進展:一是歐盟其他27國確認,英國在融合過程中可以有“量身定做”的模式,二是各國同時做出保證,決定暫停、甚至逆轉目前布魯塞爾職權擴張的勢頭。

費加羅報評論說,由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奧朗德力推的容克即將接棒,但這一事件也有兩點不同尋常:一方面,歐盟委員會主席人選第一次沒有得到全體一致贊成,此外,人選任命第一次提交給歐洲議會進行批准,而不再完全封閉在各國首腦的小圈子裡。投票將於7月16日舉行,同時還將決定歐盟理事會主席範龍佩以及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阿什頓的接替人選。

在支持容克的陣營,熱情也顯得頗有節制。從理論上說,在歐洲議會的的751票中,新候選人需要得到至少376票,這對於得到法德意三大國支持的容克來說問題不大。但是在此之後,圍繞範龍佩的候選人,還將有一番明爭暗鬥,法國反對丹麥首相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意大利則反對自己本國前任首相萊塔(Enrico Letta),理事會主席人選目前還處在死胡同里。
 

瀏覽其他章節
  • 04:35
  • 04:35
  • 04:38
  • 05:37
  • 05:01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