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中華世界

台灣新新聞:蔡英文執政百日民調跌破五成

發表時間:

台灣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上台執政滿百日。她慢條斯理的個性是帶領民進黨重新執政,但最近面對突發事件,結果變成災難。小英政府處理危機的能力令人詬病,一再給人執政挫敗的印象,民調信任度及滿意度都跌破50 % 大關;民眾對行政院長林全的施政不滿意度也第一次高過滿意度。有個說法:養孩三歲定一生,執政百日定江山。蔡英文政府的百日執政卻一直出錯,彷佛在演“花田錯”,錯!錯!錯!一連錯!問題究竟在哪裡?蔡英文的執政真還是停留在摸着石子過河階段?本台(法廣)本次中華世界邀請新新聞雜誌副社長陳東豪先生來為大家介紹正是談這個主題的本期新新聞(1537期)的封面專題內容。

台灣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蔡英文  2016年6月28日巴拉圭
台灣中華民國首位女總統蔡英文 2016年6月28日巴拉圭 圖片 : 路透社/ REUTERS
廣告

陳東豪向本台指出,蔡英文總統慢條斯理的風格,或許是她能夠帶領民進黨重起的關鍵,但在擔任總統後,面對不斷發生的突發事件,卻成為一種災難。日前台灣指標民調,蔡總統的信任度和滿意度雙雙跌破50 %大關,顯然人民已經開始感覺不耐。

蔡英文凡事必躬親
根據新新聞專欄作者紀淑芳的報導,蔡英文行事太過講究細節又事必躬親,蔡英文已經讓總統府「過勞」,一旦過勞升級為「爆肝」,對百廢待舉的台灣可不是什麼好事。

選在周日,總統蔡英文約見司法院長與副院長被提名人謝文定、林錦芳,決定撤回提名,結束一個多月來的政治紛擾,設下停損點。

蔡英文的慢條斯理領導風格,原本是她降伏草莽躁動民進黨最重要的法器,但當上總統後,遇到突髮狀況不斷,成了要命的缺點。尤其,蔡英文急切想要兌現選舉政見,從經濟、年金、勞動條件、能源議題,都想畢其功於一役,當慢領導又遇上廣闢戰場,愈發成了「災難性的總合」。

除了總統法定職權的兩岸、外交、國防事務外,蔡英文對於內政議題積極介入,頻繁召集部會首長入府開會,瞭解各項重大政策的推動進度。與會者透露,幾次會議中,她更直接點名部會首長哪些事情沒做好,儘管不是疾言厲色,卻「反映出她心中的焦慮」。
總統府的編製畢竟不是讓總統頻頻站上第一線的設計,「她把太多事情攬在身上,幕僚快被操死!」府內人員不時傳出哀號。

探究其實,疲於奔命僅是問題的表象,從蔡英文總統當初的權力及人事布局,就已註定了今日的局面:一個被戲稱最需要勞檢的過勞總統府,民意卻不買單!

黨內人士指出,扁政府時代重要的職務幾乎都是由黨內有分量的人擔任,其所形成的作用是,總統即使權力最大,對這些重量級人士也必須要有一定的禮遇或敬重,不至於把他們晾在一邊,遇到內部意見不同時,也會有所顧忌,或不至於太過堅持。

小英政府則恰恰相反,負責推動政務最重要的三隻腳──總統府、國安會、行政院,都不是延攬黨內具有足夠分量的人坐鎮;甚至,他們在小英心目中的分量,或說分憂解勞的功能也是個問號。而計算一下,民進黨政府橫跨府、院、黨的溝通管道近十來種,卻還是出問題,顯然這不是機制的問題了

根據熟悉總統府運作人士指出,而是關鍵在於「總統要什麼?」「她的政策目標究竟為何?」蔡英文總統自己必須要講清楚。「常常開完會後,大家還是不知道小英要什麼,卻都很清楚:“她不要什麼!”所以,行政院才會綁手綁腳,連犯錯也犯不了大的,因為有人從小事情就開始一直盯了!」

橫跨府院黨的溝通管道近十來種,倒也不是指英全兩人「感情生變」。從多位府院人士的觀察,至少截至目前為止,兩人的互信與默契依舊堅若磐石,也都謹守各自的分寸。對於「 林全下、陳菊上」 的傳言從未停止,一位綠營幕僚直言,小英挺林全一定能撐多久就撐多久。陳東豪也向本台(法廣)指出,蔡英文並不會如同外界的一個說法:先盡量利用不是民進黨出身的林全衝鋒,等過了執政初期,林全信譽被磨得差不多、利用價值耗盡後,再正式推出民進黨大姐大陳菊上台當行政院長,再度給選民點燃一個新希望火把,提高人民向心力,如此來進行民調保衛戰。

小英反應遲緩、不分輕重,又不能堅持施政方向價值觀

根據新新聞另一位專欄作者晏明強指出,蔡英文總統即使上台已經快滿百日,但滿意度跌破五成,她的民調下降速度還是讓人吃驚。馬英九時代的總統府副秘書長羅智強認為,缺乏勇於任事的勇氣和對價值的堅持,恐怕是蔡總統成為「髮夾彎」的主要原因。

總統蔡英文上任將滿百日,內政、外交都是狀況百出,蔡及閣揆林全的民調滿意度也持續下滑,十五日最新公布「台灣指標民調」顯示,蔡滿意度已跌破五成。

馬英九總統的前朝官員多認為,問題出在蔡的個性及領導風格,尤其國安團隊用人不當,處理兩岸外交突發事件才會荒腔走板。

雄三誤射看出國安系統失誤

這些官員也認為,蔡英文表現遠遠不如馬英九的領域,主要是對突發性兩岸外交事件的應變能力。

一位熟悉國安、兩岸事務的前朝人士直言,「蔡用的國安團隊大有問題」。雄三飛彈誤射事件發生後,新政府國安團隊,包括陸委會在內,明知兩岸幾無互信基礎,竟未在第一時間就設法通知當事方之一的對岸,避免誤判造成兩岸緊張情勢升高,而是等了四個多小時,先告知美國後,才透過海基會知會中方,「這種本末倒置的處理方式,在馬政府時期絕不可能發生。」

在野時主張不能堅持 被嘲「髮夾彎」

另外,羅智強也提醒,蔡英文總統正面臨比前總統馬英九更嚴重的「誠信」危機。回溯馬執政八年,許多政策雖飽受批評,如兩岸外交的做法,很多人並不喜歡,但馬至少變動性低,不會隨意轉彎。再看蔡政府上任後,多少在野時堅持的主張竟快速轉向,怪不得會被譏為「髮夾彎」。

另據本期新新聞撰稿人侯柏青的文章清點,蔡英文有五大敗筆讓她自己留下難堪紀錄,以及風向亂吹,讓蔡英文司法院人事案慘敗。

小英輸人事案還賠上願意替她打拚的兩名司法官

文章也提出小英的舉棋不定導致她輸了人事案,還賠上兩名願意任事的司法官(謝文定與林錦芳)的敗筆。小英本來有機會捍衛總統提名權,卻擔心惹惱輿論,同意「再想想」,以至於事後輾轉流出「棄林保謝」的傳言,讓「謝林配」氣勢全失。

另一個敗筆是小英叫不動綠委,總統府幾度呼籲支持「謝林配」到立法院嚴格審查,綠營立委卻連呼應都懶。

出錯連連的小英,親手將「謝林配」推入深淵,經歷一個月的歹戲拖棚,「謝林配」終於不堪受辱主動退出。就是因為這個大敗筆,逼使這位台灣總統創下「退回司法院正副院長提名咨文」的難堪紀錄。小英同意退回提名咨文之餘,反指外界指控不盡公平,但她願意一肩扛責。

另據也是本期新新聞周刊的專欄作家郭宏治指出,蔡英文雖然其決策強調一致性,但民意壓力卻讓她「從善如流」

文章指,蔡英文本次在撤回司法院正副院長咨文時說,責任應由她來承擔,而非當事人。在這兩個人事問題上,也許蔡英文的初衷是不希望政策變來變去,也想尊重當事人,但整個過程應該還是讓當事人點滴在心頭。

今天蔡英文政府的處境雖然比當年陳水扁的朝小野大來得好多了,但民進黨以及綠營友黨內眾聲喧嘩,爭取好職缺也都自告奮勇不後人。以蔡英文上任三個月的決策模式來看,未來類似的決策折騰反覆恐怕還會不少。

蔡英文政府南海仲裁問題功課沒做足

文章也引述一位熟悉中國問題與國際政治的學者看法指出,其實國際上對南海法律議題有研究的傑出學者其實有限,而這些人以及他們的主張、學說就是會影響南海仲裁結果的重要因素。如果政府事先功課做得夠,瞭解這些專家的主張,並不難掌握仲裁結果的方向。

另外,陳東豪也就老百姓不知道蔡英文的行政方針是什麼,屬下不知道她要什麼的現象向本台指出,蔡英文政府是出現了溝通的問題。對於中央政府來說,政府千頭萬緒的施政項目,許多事情是需要跨部會處理。而台灣這麼多部會,每個禮拜都會有一個部會發生突髮狀況,這就叫老百姓失去耐性。所以一些不是大事的事件,都可能被放大,例如:數天前國軍軍演時,戰車行駛當中掉入河裡,造成數名裝甲步兵淹死的悲劇。在過去,遇上這種悲劇,不會整個被放大投射到政府身上,但因現今民眾失去耐性,稍微有一個意外,馬上就會投射到給政府壓力。民進黨是一個很會選舉的政黨,又很在乎民調指數數據,所以,讓人感覺它容易因民調而左右搖擺不定,沒辦法很明快、很果斷。對於台灣選民來說,執政一百天,他們其實不是要你新政府馬上交出什麼成績單,但他們希望你能處事明快。

再則,蔡英文這三個月遇到很多勞資問題,蔡英文的解決方式,動用到政府的資源。一般人的看法是:我雖然同情這些勞工,但為也不希望這個問題的處理是用我納稅錢來處理,所以她面臨到一個相互矛盾的處境。這就是蔡英文政府目前所面臨的狀況。她沒辦法用自己的施政目標,形成一個社會信任的節奏,反而被不斷發生的突髮狀況牽着鼻子走。所以她一直在做危機處理,她的部會首長也一直在做危機處理。那麼,一個政府,一天到晚都在做危機處理,你就會不斷地犯錯。因為一個政府不能永遠在做危機處理,它必須要擺脫這種意外事故不斷的狀況,否則就會被這些事情拖絆住。

蔡英文對中國政策保持一致性?

置於蔡英文對於對岸中國的政策是否如同從前的主張,是否有一致性?根據新新聞郭宏治的專欄指出,對中國問題,蔡英文的確可以維持她一貫自許的低調、堅定與一致。這種一致性是國際交往中,要獲得對手與其他國家信任的必要條件。到目前為止,蔡英文在這一點上的確表現得與當年陳水扁很不同。當年陳水扁從「四不一沒有」到「一邊一國」的立場轉變,惹火了美國,也讓台灣外交處境更不利。

蔡英文既然在對外政策上有一致性,為什麼在對內政策與人事問題上卻常自打嘴巴、今是昨非?是因為蔡英文「內外有別」、有兩套標淮嗎?一位當年扁政府重要決策官員卻不這麼認為,反倒覺得蔡英文是以處理對外議題的原則在處理對內議題,因此才會出現今天的窘態。

陳東豪最後還指出,蔡英文在處理兩岸問題上倒是很特別,因為我們常常講蔡英文在處理內政問題上常常“急轉彎”。,不過,她在處理兩岸問題時倒是很固執。到目前為止,在中國的壓力之下,我們看不出她有軟化的跡象;目前來講,蔡英文在兩岸是一個冷處理的狀況。但是這種狀況能夠維持多久,要看中共會給她多大的壓力。因據一般的評估,中共最大的壓力,要等到明年十九大開完之後,就會更明朗了。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