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解說

歐盟高度戒備下慶祝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發表時間:

今天3月25日周六是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創立條約 --- 《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的日子。根據法國世界報指出,40國元首及政府領導人,6個示威活動團體的出現,以及在最高級別的恐怖攻擊風險下,今天這日子,對於意大利警察來說,可說是一場夢魘。為了保證安全措施,意大利當局的部署,不算精銳狙擊手,就已動員逾5000名警察,是平常類似慶典安全部署規模的三倍以上。

歐洲聯盟元首齊聚慶祝歐洲共同經濟體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2017年3月25日羅馬
歐洲聯盟元首齊聚慶祝歐洲共同經濟體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 2017年3月25日羅馬 圖片 : 路透社/ REUTERS
廣告

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以及盧森堡六國領導人及外長於1957年3月25日於羅馬,共同簽署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條約》,也就是簡稱的《羅馬條約》,歐洲一體化基礎就此奠定。25日的歐盟首腦在羅馬召開峰會慶祝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面臨一項特殊挑戰,亦即希望能在內部意見紛擾的歐盟,共同重新制定未來政治暨經濟計畫。

今天3月25日早上,歐盟27國成員國的元首及政府代表紛紛抵達羅馬的國會大廈。幾天前,英國才剛剛宣布硬脫歐,在此情況下,歐盟27國聚集慶祝《羅馬條約》簽署60周年紀念,並且在會後發表共同聲明,呼籲成員國要團結一致。

不過,世界報指出,沒有任何人可以確定地說,創立歐洲共同經濟體的這個“《羅馬條約》的60周年慶,將可以向世人傳送出一個活潑、生動的歐盟形象。世界報說,相反地,在幾個小時的慶祝儀式中,它會傳送出羅馬城的一片肅穆死寂光景。

根據本台特派接着勒維耶及特約記者安娜勒尼爾的報導,歐洲領袖們在今天早上10點開始在60年前簽署《羅馬條約》的“歐拉斯 - 庫里雅思(Horaces - Curiaces)”大廳舉行慶祝儀式;1957年3月25日就是在這個大廳簽署了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組織的《羅馬條約》。他們將共同簽署一項羅馬聲明,同時拍攝27國領袖團體照。當然,沒有了英國。慶祝儀式在中午時分結束前,象徵性地有各個歐盟機構主席的致辭:歐盟委員會、歐盟執委會、歐盟國會,以及意大利的委員會主席等人致辭。

本次60周年紀念活動,正值兩個危機出現之際,歐元危機及申根邊界條約危機,而且都由於移民問題而引爆的。歐元目前健康情況雖不錯,但主張脫離的聲音仍不絕於耳。另外,土耳其在與歐盟協商活動經濟援助並接受管理敘利亞難民問題後,如今與希臘的邊界恢復了檢查管制;不少國家受不了難民壓境,改弦易轍地主張取消申根條約,恢復邊界管制。

英國贊成脫歐的公投,可說再一次撞擊歐盟這艘大船,不過英國的脫歐也給予了其他成員國集團前進的新理由,或希望能藉着一些條約,把成員國再度緊密連接在一起。歐盟的目標是明確的:歐盟的安全、和諧化成員國的社會體制及經濟繁榮。

歐盟領導人不遵守他們以前自己訂定的經濟及移民接待的規則,這也破壞了民眾的信任感。本次在羅馬丘陵上的國會大廈發表的“羅馬宣言”,應該是歐盟一個新出發的象徵,同時也是讓反歐洲人士讓世人聽到他們聲音的機會。這6個歐洲聯盟創始國60年前曾經想象他們連結的未來。

周六,歐盟各國政府領導人聚集羅馬,同時也是數個已經宣布的示威活動聚集的地點,在這個天主教聖城的街道上,將是人山人海。

估計將有超過25000人將參加不同的示威隊伍:兩個支持歐盟、歐元及北約的團體,還有兩個反歐盟團體。在羅馬,當局恐怕有暴力及恐怖襲擊,所以大量部署警力,在邊界、在機場、在高速公路、在火車上及車站。

當局下令,周六禁止在羅馬及兩個被標誌為紅色警戒區的上空飛行。另外也部署了四十多個前哨站。周六黎明時分,羅馬的鐘聲敲響,警戒十足,為了保護歐洲領導人,同時也保護羅馬人及觀光客。

本次安全警戒的部署是平常類似的慶典活動的三倍以上。動員了超過5000名警察,這還不算精英狙擊手。無人飛機及直升機上空監視遊行團體隊伍及敏感地區。在羅馬國會大廈附近或交通要道禁止通行,當局安裝了一倍多台新的監視攝像頭,幾個地鐵站也關閉,還有一些公共汽車路線暫停或是改道而行。

另外,意大利當局特別防範的是一個叫“黑塊團體(Black Blocs)”,這是一個主張以暴力行事的團體,例如在埃及對抗摩爾西而導致50多人死亡的暴動中曾異常活躍。根據意大利媒體指出,他們當中的某些成員已經從法國、德國、希臘,以及意大利各地區出發,抵達羅馬了。

雖然歷經英國脫歐的痛苦,歐盟25日仍然在羅馬舉行其成立60周年大慶。這個以《羅馬條約》為基礎的各國聯姻簽署屆滿60周年,如今遭到威脅,包括了英國公投決定與歐盟的“離婚”。

周六當天,27個成員國在60年大慶的共同聲明中再度堅定表示“他們的聯合是合而為一,且無法分化的”,以明確回答“英國脫歐”。法國總統奧朗德就此議題,在對媒體發表的一項聲明中警告說:“我們儘力讓英國脫歐不至對歐洲造成損害。”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