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主要內容
要聞分析

巴黎恐襲兩周年 恐怖威脅內生化

發表時間:

兩年前的11月13日,巴黎發生了舉世震驚的恐怖襲擊,130人死於非命。從此,法國一直生活在恐怖主義陰影籠罩下。兩周年之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將在前總統奧朗德、巴黎市長及巴黎大區主席陪同下前往巴黎及近郊的聖德尼六處當年遭襲擊的地點祭奠。

埃菲爾鐵塔下執勤的法國軍人
埃菲爾鐵塔下執勤的法國軍人 路透社
廣告

馬克龍總統將按照兩年前發生恐怖襲擊的時間順序追思受難者,周一早晨九時,從位於郊區聖德尼的法蘭西體育場開始,先後向巴黎巴塔克蘭等六處發生襲擊的地點,和遇難者親屬以及巴黎大區的民選代表一道致哀。11時左右,馬克龍將前往巴黎十一區市政府,在那裡,恐怖襲擊遇難者親屬協會組織紀念死者的活動,最後,如同去年一樣,參加者將以向空中施放氣球的方式結束紀念儀式。

2015年11月13日,法國遭遇歷史上從未遭遇的大規模恐怖襲擊,九名殺人犯在巴黎殺害了130人,殺傷350人。僅僅在巴黎巴塔克蘭音樂劇場,就殺死了90人,在巴黎幾座酒館和飯館的露天座,殺死39人,在法蘭西體育場殺死一人。伊斯蘭國恐怖組織聲明發動了這一殘忍的襲擊。

恐怖主義陰影不散

然而,巴黎恐怖襲擊兩年之後,法國面臨的恐怖主義壓力仍然很重,而且主要來自內部,這使得法國最近不顧人權組織的批評出台了相當嚴厲的反恐法令。

兩年前恐怖襲擊事發之後的當日晚上,時任總統奧朗德痛心疾首地表示:“因為法國被懦夫般地、野蠻地傷害,法國將無情報復伊斯蘭國恐怖組織”。法國隨即出動軍機,與盟國一道,在伊拉克、在敘利亞轟炸伊斯蘭國聖戰分子,在國內,大舉搜捕恐怖分子及其合謀者,僅僅兩年,伊斯蘭國趨於崩潰,多虧來自外國的情報以及法國自身實施的全國緊急狀態,法國也成功粉碎了三十多起預謀恐襲。

但是 ,反恐手段最終也未能避免十幾起造成一百多人死亡的針對平民和安全人員的恐襲活動,同時,也發生了多起遭到人權維護者抨擊的強硬搜捕行動。從今以後,法國面臨的嚴重問題是如何處理數百名希望返回法國的聖戰分子以及他們的妻子兒女。

巴黎恐襲發生後,六位調查法官廣伸觸角,僅司法卷宗多達220卷,但仍未能完全消除陰影地帶以及查清部分參與者的具體角色。

法蘭西共和國檢察官莫蘭斯表示,目前在押的總共13位嫌犯,其中5人關押在比利時,七人關押在法國,一人關押在土耳其。儘管還存在着不少疑點,莫蘭斯表示,法國已查清了誰加入了伊斯蘭國組織,誰在2015年以後返回了成員國國家的來龍去脈。

參與巴黎恐怖襲擊後唯一活着的薩拉赫,2016年在布魯塞爾活捉,後來引渡到巴黎,以參與和準備多起群體性恐怖謀殺罪起訴。目前被關押在巴黎遠郊91省一所監獄。但薩拉赫一直拒絕回答法官提出的任何問題,為了防止他自殺,監控條件已適當放鬆。法國司法部長表示,政府最大的希望是薩拉赫能出庭審判,這也是巴黎恐怖襲擊案受害者家屬的願望。法官希望薩拉赫的調查能於2019年春天全部結束。

恐怖方式轉化

2015年以來,有組織的恐怖襲擊轉化為低成本、就地的、街區性質的恐怖行動,這種恐怖行動的最大特徵往往是由一些邊緣人造成的。

法國總統馬克龍承認,恐怖威脅兩年來發生了深刻轉變,恐怖威脅越來越內生化,受恐怖組織及極端意識形態催生的本土襲擊更難防範,法國的反應也應該適應這一變化。面對不拘場所,不拘時間,發生的可能針對任何人的恐怖威脅,馬克龍要求警方沒有“死角”。他認為,法國面臨的恐怖威脅程度使得法國公民再也不能寬容警方任何過失。

歷時兩年未間斷的全國緊急狀態也於11月1日正式終結,法國以新的反恐法取代了這一緊急狀態。法令包括強化邊境檢查,發生恐襲後恢復緊急狀態等等。

系列恐襲以及威脅的程度產生的另一個後果是,法國司法機構面對急速膨脹的同激進伊斯蘭主義有關的威脅案件亟待處理。到2017年10月9日,法國反恐機構手上待辦的與激進伊斯蘭活動有關的案件就多達621件。

巴黎恐襲發生後,法國空軍對伊斯蘭國“首都”拉卡進行了多次空襲,兩年中,法軍與盟軍對聖戰分子進行了大量空襲,加之地面攻勢,拉卡完全回到了敘利亞受美國支持的庫爾德民兵手上。兩年後的今天,伊斯蘭國面臨崩潰,幾乎失去了大部分地盤,但是聖戰組織仍然維持着破壞力,他們聲稱對幾個月來發生的恐襲行動負責。法國當局認為,應保持清醒,恐怖鬥爭並未結束。

法國當局面臨的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如何預防激進化。現在,預防激進的措施正在步步落實,法國政府準備在12月份推出一個全國性的預防計畫。

法國地區、城市社區、民間協會,教育服務機構將被動員起來,與法官合作,及時識別有危險傾向的行為。法國在2016年曾開闢了一座“去激進化中心”,但因效果不彰,已於7月份關閉。八月份,法國政府表示,打算讓精神病院也來一道配合協作,早日發現有可能投入行動的“危險人物”。

 

 

 

 

 

 

 

 

 

 

 

 

 

 

 

 

 

 

 

 

 

 

 

 

 

 

 

 

 

 

 

 

 

 

 

 

 

 

 

 

 

 

 

 

 

 

 

 

 

 

 

 

 

 

 

 

 

 

 

 

 

 

 

 

 

 

 

 

 

 

 

 

 

 

 

 

 

 

 

 

 

 

 

 

 

 

 

 

 

 

 

 

 

 

 

 

 

 

 

 

 

 

 

 

 

 

 

 

 

 

 

 

 

 

 

 

 

 

 

 

 

 

 

 

 

 

 

 

 

 

 

 

 

 

 

 

 

 

 

 

 

 

 

 

 

 

 

 

 

 

 

 

 

 

 

 

 

 

 

 

 

 

 

 

 

 

 

 

 

 

 

 

 

 

 

 

 

 

 

 

 

 

 

 

 

 

 

 

 

 

 

 

 

 

 

 

 

 

 

 

 

 

 

 

 

 

 

 

 

 

 

 

 

 

 

 

 

 

 

 

 

 

 

 

 

 

 

 

 

 

 

 

 

 

 

 

 

 

 

 

 

 

 

 

 

 

 

 

 

 

 

 

 

 

 

 

 

 

 

 

 

 

 

 

 

 

 

 

 

 

 

 

 

 

 

 

 

 

 

 

 

 

 

 

 

 

 

 

 

 

 

 

 

 

 

 

 

 

 

 

 

 

 

 

 

 

 

 

 

 

 

 

 

 

 

 

 

 

 

 

 

 

 

 

 

 

 

 

 

 

 

 

 

 

 

 

 

 

 

 

 

 

 

 

 

 

 

 

 

 

 

 

 

 

 

 

 

 

 

 

 

 

 

 

 

 

 

 

 

 

 

 

 

 

 

 

 

 

 

 

 

 

 

 

 

 

 

 

 

 

 

 

 

 

 

 

 

 

 

 

 

 

 

 

 

 

 

 

 

 

 

 

 

 

 

 

 

 

 

 

 

 

 

 

 

 

 

 

 

 

 

 

 

 

 

 

 

 

 

 

 

 

 

 

 

 

 

 

 

 

 

 

 

 

 

 

 

 

 

 

 

 

 

 

 

 

 

 

 

 

 

 

 

 

 

 

 

 

 

 

 

 

瀏覽其他章節
頁面未找到

您嘗試訪問的內容不存在或不再可用。